无声告白,初看书名,以为是一个悬疑故事,读完全书,发现其实是个育儿故事。
在故事的开始,主人公莉迪亚已经死了。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可以发现什么线索呢?
我们进入她的家庭,一个混血家庭,发现这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困扰。
1
父亲李先生囿于自己的华裔血统,虽然生在这片大陆,却始终因为自己的黑眼睛黄皮肤而难以融入,并且因为原生家庭的贫穷,有着深入骨髓的自卑,虽然是某所大学的教授,但得不到周围的认同。
原生家庭的烙印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内心深处,即便他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仍然怀疑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他指望依靠自己的白人妻子去融入社会,希望却落了空,之后又教育子女以一种讨好者的姿态去为人处事,不自觉地把自己原生家庭的自卑传染给子女。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人坚决反抗,以逆反的方式去抗衡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默默地继承着原生家庭的痕迹而不自知,哪怕这种烙印陈旧落后拖人后腿;有人选择与原生家庭的烙印友好共处,试着接受它,改造它,用一种宽容的姿态与之共生。李先生是第二种,在无形中助长了家庭的悲剧。那么他的妻子呢?
2
母亲玛丽琳是个白人,来自于一个传统保守的单亲家庭,她的母亲是个家政老师,认为主妇只要管好住宅、取悦老公就能够维系家庭,可讽刺的是,她的丈夫选择了跟她离婚。当然,李和玛丽琳的结合并没有得到家长的祝福,他们的婚礼是玛丽琳跟她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玛丽琳选择与她的家庭抗衡。她觉得自己的母亲一生都那么卑微,于是毅然抛弃原生家庭的价值观。虽然她婚后因为要照料家庭成为了全职主妇,但她从心底反感复制母亲的道路。在一番挣扎后,离家出走、重返校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她的这个选择给幼小的孩子蒙上了心灵的阴影。
3
再来看看孩子们的情况。在莉迪亚还活着的时候,她俨然是这个家庭的掌上明珠,维系着他们一大家子脆弱的幸福,但她的光辉掩盖了长兄内斯和小妹汉娜的存在感,这也是他俩的烦恼所在。哥哥内斯曾是妹妹莉迪亚在学校唯一的朋友,从某种程度上,他是这个家里唯一理解她的人。可是他即将离家去哈佛上大学。妹妹汉娜则因为年幼,完全笼罩在姐姐的万丈光辉下,几乎是个被忽略的影子。
当莉迪亚死讯传来,哥哥内斯开始怀疑邻居家的孩子汤姆。但究竟谁造就了这场悲剧?追根溯源,是莉迪亚的父母。
4
莉迪亚的母亲离家出走。原本充满美食香气的家忽然变得冷冰冰。莉迪亚虽然表现得似乎很淡漠,但母亲的突然离去其实已经成了她心灵的阴影,是不亚于一场地震般的灾难。她不断把母亲的出走归咎于自己,甚至天真的想只要她听话、乖巧,母亲就可以回家了。所以,在玛丽琳终于回来时,莉迪亚说她扔掉了母亲的烹饪书,意在讨好母亲。
其实在年幼的莉迪亚心中,烹饪书是母亲的象征,是母亲缺席期间的重要慰藉。事后她又悄悄藏起它,对它的珍爱由此可见一斑。但为了母亲能够回来,她要放弃自我,惟母命是从,去努力实现母亲每一个意愿。她被自己渴望得到的母爱牢牢绑架。玛丽琳对莉迪亚的唯一期望是希望她成为医生,她要女儿走那条她想要却为了家庭被迫放弃的道路,而不是让女儿自主选择她要走的路。来自母亲的礼物从来都是书,都是关于从医的知识灌输。莉迪亚始终都在努力,但缺乏天赋力不从心。为了达成母亲的心愿,她放弃了社交,封闭了自我,母爱成为最深的桎梏,她在沉重的爱里慢慢窒息。
这种母爱太可怕了。当我们爱孩子,是该把孩子视作我们生命的延续,把我们自身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他们身上,还是该把他们看作独立的人格,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路呢?就像当下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其实只是给他们打开了不同的门,让他们看到门外有不同的风景,至于孩子们真正想学什么,是否应该给予他们话语权?
5
那么父亲李先生的爱呢?原生家庭的烙印结实地打在他身上,像时刻背负着一个血统和出身的十字架,感觉到哪里都被人用异样眼光打量,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他从心底认为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女儿莉迪亚承载着他的梦想,所以他总是要求女儿去交朋友,教女儿如何取悦他人,但是儿子总是让他想起自己,他害怕儿子成为自己当年的缩影,所以他不知道该如何跟儿子相处,甚至粗暴的打碎儿子的航天梦想,狠狠撕裂了跟儿子之间的亲情纽带,最终让内斯选择尽快离开家庭去上大学,这也成为压死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
6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背负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有人选择忽略,有人激烈反抗,但也有人学习妥协与接受。莉迪亚的父母分别作出了前两项选择,又用最执着的方式将他们的选择传递给下一代,以“为你好”的名义代儿女去做选择,却最终导致儿女生活在爱的牢笼中。
女儿莉迪亚用无声的抗议,以生命为代价作出告白,以死解脱了桎梏。但她死后,这个家庭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探寻出真正的出路。
7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着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烙印,承认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所走过的道路,正视它,接纳它,但不要把它传递到下一代,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们。毕竟,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
不要用爱去禁锢孩子们的脚步,告诉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爱与美,在适当的时候打开门,让他们独立地去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