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芳华,但愿那些年的女子永远不嫁

不似芳华,但愿那些年的女子永远不嫁_第1张图片

周末,大学同班里头最后一个待字闺中的女生完婚了。一众女神惊呼,经过12年(首位结婚算起)的“挑挑拣拣”,班级全体女生首婚告捷,算是半个圆满了。尚余半个圆满,便是男生中还有个黄钻男,至今仍在不紧不慢的寻寻觅觅(顺便做个广告吧,有合适未婚适龄女子,凡请各位多多推荐)。

尽管这份圆满,势必要等到我们沉重的步入中年,再悲观些,甚至要等到下一辈即将跨进大学校门,重复、延续我们那些年的青葱岁月。

这个时候,本应该去细细观摩下诠释冯氏青春的《芳华》,对前辈们当年的骚动青春耐心的体味一番。可惜,终究忘记。由冯导与严歌岑特别献上的“触摸”级大片带来的共鸣,只能待来日引爆了。

今晚的话题是下午正琢磨着的——那些久未谋面的女子,在记忆里是否如神一般的存在?又如女神一般有着不老的容颜?记忆可否如电影般,只停留在那一刻,只有短小美好的片段。若能如此,只愿那些年的众女子们永远不嫁!——像句玩笑,甚至像个意淫满满的猥琐男,存身在空无一人的房间角落里,搜寻着岛国女子“失足”时留下的影像资料,发着永远做不完的春秋大梦。

不似芳华,但愿那些年的女子永远不嫁_第2张图片

年纪愈大,越发的容易混淆时间与自己的年龄层次。于自己,总有种不服老的潜意识,干巴巴的希望人生从最好的时间里重新来过;于他人,总奢望曾心仪的对象容颜不老,心灵永远幼稚简单得如同十八岁。可终究是个玩笑和痴心妄想,竟还能让我思虑良久……

执着的冯导,将自己的一个个“怨念”以电影的方式镌刻出来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我不是潘金莲》……),感觉像是不辍的践行着那句毛主席语录:“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相信,许多人也能够拍出类似的电影,但是,却没有几个能像冯小刚一样,这样固执、这样食古不化、这样“肆无忌惮”的说着真事儿。1958年出生的他,马上就60岁了(按照虚岁算已过甲子),可他竟还在追忆着青春往昔,追忆着越战时期的文工团,追忆着那个那样不合理的年代。

但愿不嫁。或许,这是一个不太适合的话题(有点贾宝玉情结),因此刻的我,已经有丁点的混乱与词穷了。而且自此文始码字起,便被各种残念不断干扰,生怕弄出个四不像来。也因为,我所触及,恐怕也是个别人之禁区。最后,只看了《芳华》一书开头的我想告诉你,丑陋到俊美的5分,已然是代表多数人的不及格了,变成活雷锋更是“大逆不道”。

进入角色,假设回到那些年,你决计会说:我touch是我的事,与他人何干?——对么?

不似芳华,但愿那些年的女子永远不嫁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似芳华,但愿那些年的女子永远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