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第十二章

宋秋玲爱自己第357天(8月9日)分享:

      亲爱的你好,欢迎来到这个空间!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非暴力沟通》第十二章的内容: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无益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善意的父母、老师或别的人。由于这些教诲看起来是那样的天经地义,我们也就不去探讨它们的合理性。同时,我们在社火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些不良积习,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深入了解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才能看清它们的危害,并形成新的想法及行为方式,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倾听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把个人需要看作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如果一个人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就很可能被看作是自私的。

      通过鼓励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缚,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解决内心的冲突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到沮丧,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欧内斯特.贝壳在他的《精神病学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

      心灵环保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许多年前,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我接受了九年的培训,并获得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不久,我有幸旁听了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与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关于精神疗法的讨论。在讨论中,布伯质疑,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当作心理医生,他是否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人面对心灵的创伤。布伯当时正在访问美国,他和罗杰斯一起受邀来到一所精神病意愿进行公开的讨论。旁听的人都是精神病学领域的专业人员。

      布伯的观点是,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一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软弱。他不相信,这能够存在于心理医生与其顾客之间。罗杰斯同意,坦诚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但是,他相信,出色的心理医生能够超越他的身份,来坦诚地与顾客交流。

      布伯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只要顾客把自己看作是顾客、把医生看作是医生,即使医生愿意与顾客真诚地交流,这样的交流实际上还是不可能的。他评论说,顾客预约看病的过程,以及花钱来解决问题,使医生和顾客之间的交流很难不受其身份束缚。

      他们的对话回答了我长期以来对分离疗法( Clinical Detachment)的困惑。在我所接受的教育中,分离疗法被认为是心理分析疗法的金科玉律。根据分离疗法的理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十分不专业的;有经验的医生则会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在治疗过程中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并避免因个人内心的冲突造成对顾客的伤害——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顾客充分投射他们的情感,然后,他们会做出诊断。然而,对于保持与来访者情感的距离,我总觉得不大舒服;此外,我相信,在治疗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感受和需要是有益的。

      于是,我开始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代替医疗术语。我不再根据我所学习的心理学理论来分享来访者的心理特点,而是用心图体会他们的话,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效果确实非常好,不论是来访者还是我自己,都十分满意。很快我就不再有任何顾虑了。

      通过培养非暴力沟通的意识和技巧,我们就可以在真诚、开放的气氛中与他人惊醒平等的互动,从而帮助他人摆脱心理的困扰。

      小结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通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考虑借助非暴力沟通来与来访者进行坦诚的交流。

      亲爱的,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啦!感谢你的陪伴和支持,明天我们继续分享,期待每天与你的相遇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