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医唯象与唯精思维
第一节:天垂象
为什么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能够突飞猛进?
为什么我们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之路?
为什么钱学森先生多次呼吁要大力发展中医,并称中医是顶级的生命科学?
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当下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得益于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中国人没有足够聪明智慧的大脑,怎么可能如此快速掌握这些科学技术?
那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聪慧的大脑呢?
细究起来,从源头上看,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沉淀下来的文明的基因,催生出了我们独特的思维观。而这个思维观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我们拥有集唯物、唯象、唯精三唯一体的整体思维观。比如阴阳五行就是在这种三唯一体思维观念下构筑起来的颠扑不破的理论模型,这一点在中医理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唯象思维是怎么样产生的。《易·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句话就道破了天机。
天垂象,天就是宇宙大自然,宇宙大自然把它的真实面貌以“象”的形式摆在人类面前。为什么要以“象”的形式呈现给我们呢?因为天道无言。老天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它不会说话。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宇宙大自然有语言的话,那也是自然语或者说宇宙语。如果宇宙大自然会说话,那么“象”就是它所说的话。
以前,常听到农村一些老人批评做了不合理之事的孩子说,这孩子真不像话!“像话”的“像”比天垂象的“象”多了一个“亻”,多了一个人字旁。笔者揣测古人造“像”这个字的初衷,很可能是为了以此来提醒我们后人,我们必须要向天学习,向宇宙大自然学习。只有领会天所垂的“象”,也即只有明白宇宙大自然在说什么,我们才能真正与宇宙大自然沟通,才能与宇宙大自然和谐共生,才不会逆天而行、背道而驰,最后酿成悲剧、惨祸。可惜的是,我们现在不懂“象”话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才干出越来越多不“像话”的事。
天所垂的“象”背后反应的是天道的原理和规律。中国古人乃至世界的古圣先贤们,很早就懂得这个秘密,所以才不断的在揣测天意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唯象思维。可以说,如果大自然有精神思维的话,那么人类的唯象思维,是最能贴近宇宙大自然精神思维的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唯象思维,多懂一些“象“话,也即象语言,如此才能做出更像话的事。
古人根据天所垂之象,领悟出很多背后的道理和规律。这些道理和规律我们至今仍然离不开。比如:古人根据太阳、月亮的轨迹之象,总结出昼夜的规律。根据太阳一天投射到木杆上的影象的变化,总结出白天从晨、到午、再到夕的规律。再根据日月的交替投影的变化情况,总结出白天和夜晚对称的规律。然后,又继续总结出一昼夜十二个时辰的规律。然后,将十二时辰规律应用于生命科学,发现人体十二条经络气血运行情况在十二个时辰中有不同盛衰的规律,这就是子午流注。现代用科学实验的方式证明人体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生物钟规律,其中的部分观点和子午流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再如,古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象,总结出月规律。并用朔、弦、望、晦几个字来表示,朔是每月初一,弦分上弦和下弦,上弦月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两天,下弦月是每月的二十四、二十五两天,望月就是每月的十五,晦就是每月最后一天。
再如,古人根据日影的南北移动和月相的盈亏循环情况,总结出季的规律,并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确定了季与季的分界。正如《鹖冠子·环流》所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就这样,古人昼测日影,夜观天象,根据日影、月相、北斗指向等确定了历法,包括日、月、四季、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这就是古代的天文科学,也是“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的最自然、最朴素的科学观。并且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人们有规律的生产和生活。同样,中医养生也遵循了这一科学观念,提出冬病夏治、四季养生、二十四节气等养生调病的理论方法。所以,唯象思维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也是一种智慧的语言,因为它是最贴近宇宙自然的语言。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宇宙大自然示现出“象”,也即用“象”语言告诉人类最近可能会有或吉或凶的事发生。“圣人象之”,有大觉悟的圣人们能及时领会到宇宙大自然的旨意。“象”之,就是将宇宙大自然的旨意用“唯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传达给世人,从而尽早趋吉避凶。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也就是河图和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也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简单来说,河图、洛书是古人根据五大行星、二十八星宿等天体的图象经过抽象的数字化和形象的表达化后,并应用于人、事、物的规律。比如,古人把天空中所观察到的28颗恒星,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成4组,每组各自相连,运用唯象思维,构成一副抽象的图案,也就是现在的洛书。
然后,为了让人容易理解接受,古人又取类比象,把这些抽象的图案用四种动物来形象化表达。也即:东方乃龙之象,南方为鸟之象,西方为虎之象,北方为龟蛇相缠之象。然后再按照五行学说,将其分门别类,即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玄色),四方星宿分别称为青龙、朱鸟(朱雀)、白虎、玄武。这就是以象语言构建起来的唯象思维。
可惜,我们现代人一头钻进了唯物论里面,用物质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乃至把自己的思维也物质化了,最后落得见物不见象的境地。而如爱因斯坦、牛顿等那些伟大物理科学家们,他们虽然也研究物质,但是在物质以外,他们却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想“象”的天空。唯象思维是直觉思维,是想象力思维,是右脑思维的产物,也是灵感与创造力的源泉。
当我们学会用“象”语言来解读古圣先贤经典中智慧的同时,我们也在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唯象思维观,我们的灵感也一定会同步大幅度提升。另外,我们还要多亲近宇宙大自然,因为唯象思维本自源于自然,是自然语,是宇宙语。
大自然中的“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能捕捉到。可是我们现在的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我们越来越不自然了。其实大自然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是人类自己用钢筋混凝土为自己造了一个安逸的笼子,把自然隔绝在笼子之外。更确切的说,不是钢筋混凝土的笼子隔绝了人类,是人类的心性在笼子里迷失了方向。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大自然那种亲切的味道了,我们对曾特别熟悉的一花一草越来越陌生了,甚至都叫不上它们的名字了。
比如,当天空昏暗、阴云密布、闷热无比时,从这个天“象”中我们能知道什么?要下雨了,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伤寒感冒时,是不是也会感觉到头脑昏沉、身上发热呢?医圣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翕翕发热”四个字十分形象的描述了这个症状,“翕翕”就是体表皮肤毛孔肌肉细胞闭合不能张开,汗要发出但还没有足够的疏泄力量促使它发出这段时间内,那种弥漫全身的闷热的感觉。
所以,人体闷热这个“象”是告诉我们身体要出汗了。一个要下雨,一个要发汗。我们看人体感冒的“象”和老天感冒的“象”是何其的相似。下完雨后,天气阴转晴了,天空变得清亮了,气温也降下来了,闷热感也没了。出完汗后,我们也感觉舒服了、头脑清楚了、烧也退掉了。
这就是中医天人合一观下的唯象思维的一个体现和实际应用的例子。我们能说它不科学吗?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天地自然的规律更科学的事吗?人是宇宙大自然中的人,我们依天地自然的规律指导自己的生活、作息、乃至疗愈疾病,这个能说不科学吗?大道至简,至简的道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头顶之上、就在大自然中,我们人又何必费尽心思舍近求远呢?
从本质上来说,河图洛书是古人创造的一项数学成果,但是它们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比如,《伤寒论》中汤剂的命名就有东有大小青龙汤,西有白虎汤,后有真武汤(因避玄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等命名,如果我们能读懂这些名字背后的“象”语言的话,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把开启《伤寒论》的钥匙。那么,是不是说没有这把钥匙,我们就学不会《伤寒论》了吗?当然不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悟性,没有钥匙我们同样可以破窗而入,而这个悟性就源于自性本能,如果直接从本自具足的生命本能的角度来看疾病的发生发展,我们同样可以轻松读懂伤寒。
当然,如果我们即明了自性,同时也学会“象”语言的话,我们不仅能读懂《伤寒论》。古圣先贤们深埋于书中的所有的智慧金矿,我们都可唾手而得了。比如老子《道德经》中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明白了“唯象”思维,就知道老子到底在说什么了,而不是想当然的把“大象”理解成非洲大象。
其实,老子所言的“大象”就是宇宙天体之象,因为没有比这个再大的“象”了,这个“象”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科学家们也无法计算出其界限,也就是大到了无限,没有上限了。因为没有上限,所以佛家称之为无上。因为无边无际,没有极端,所以道家称之为无极。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心中能牢牢把握住宇宙天体这个“大象”,就能洞彻宇宙人生,自由行走天下,不管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处于何种危险的境地,我们都不会受到伤害,都能做到逢凶化吉,趋吉避凶,任何时候都能让自己的心安于平静、泰然自若的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可以说就是在老子“执大象”思维模式下对宇宙人生大道的淋漓尽致的演绎,庄子笔下的“大鹏鸟”就是象语言的产物,也即用唯象思维把宇宙自性本体用“大鹏鸟”来形象化的呈现出来。宇宙天体的旋转运动是自主、自发、自由、自在的,是自然而然的本性使然,不受人的意念所控,也象征着无上、无极、无限的超维空间智慧。
如果说老子是从外在的大宇宙之象的角度来阐述自性本体的话,那么惠能大师所言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句,则是从人身内在的小宇宙之“相”的角度来阐述自性本体的。二人一外一内,一阴一阳,合二为一,恰如无端相抱之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相对来说,风是气,幡如物。用量子科学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来解读的话,风动就如波粒二象性之波动态。幡动就如波粒二象性之粒子态。幡借风势从一个位置快速连续移至另外一个位置,形成一个波粒共存之态。我们的眼睛摄取波粒二“象”之后,会在心上投射出一个“相”,然后在自性库中调取与该“相”相同或类似的信息与该“相”进行校对,再将校对结果封装成一个信号输送到大脑,大脑接受这个信号后,对其进行拆包处理,把信息还原出来,这就是一个意识产生的大概过程。意识产生后,会再自动存储进自性库中。
自性库即是储存物质波的库,也是储存精神波的库。就如波粒二象性一样,即存在物质波动,也存在精神波动。确切的说,是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波动,因为同步,所以我们很难将我们的“意识”从中剥离出来。并且,我们当下的意识(念头)对前一个意识(念头)又会产生新的干扰,当然,这个波动也会同步传导辐射到宇宙空间,与宇宙的自性库保持同步链接。
这样,我们就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前世今生的存在。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遇到一个之前从未见过的人或场景时,会感觉特别亲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还有的人能够非常清楚的记得他前世的过往,连前世住在什么地方,门牌号码多少都一清二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解释不清时,通常会用“有缘”来解释,与这些人、事、物真的很有缘。其实,就是因为虽然肉体虽然不在了,但今生所经历的种种都会存储在宇宙自性库中,等到下一世时,如果我们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或经历某个特殊的场景、事件、或遇到某个特殊的人时,这些场景、事物或人会突然唤醒前世的记忆。因为我们前世与这些人或事有过密切的交集,也就是说我们与他们本来有缘。
我们都说任何事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存在,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无缘无故”四个字的“缘”和“故”是什么呢?我们很少细心去体会。缘故的“缘”是指促成一件事从“因”到“果”的那些个因素,“故”呢?是过去,是从时间上说的,已经是过去时了。“缘故”这个词,其实就是说当下的缘,在过去某个时刻就已经存在了,这个过去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前生,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其实,我们是生活在四维的空间里的,除了长宽高三个空间维度外,还有一个时间维度。只是我们被习性牵引,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一个“当下”是三维的,但是这个“当下”太快了,当我们意识到“当下”的时候,其实这个“当下”也已经是过去时了,我们的念头永远落后于“当下”一个节拍,所以每一个“当下”真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的。我们所知所觉的大多也都是过去的东西,比如我们看一朵花,当我们一眨眼,花所呈现的“象”在我们一眨眼这个细小的时间段内已经发生变化,它已不再是我们“一眨眼”前的那个花的“象”了,它的体内的气或者能量已经发生了改变,它可能已经生出来一个新的细胞,或者某个细胞已经消亡了,它细胞中的粒子,粒子的波动也已不是先前的那个状态了。
只是这个变化太微弱了,我们肉眼捕捉不到罢了。我们肉眼只能感受到一段拉长的时间段的变化,比如一个星期、一个月、四季、一年的变化,花开花落,有个明显的时间差距和对比,这些肉眼是可以捕捉到的,但是“一眨眼”这个时间的确太细小了,我们不容易捕捉到。但是有时候即便很常的时间段,我们也比较难捕捉到变化,比如四季常青的松柏,我们一般很难观察的到它的变化,但是它的确是变化着的。
其实,还有比“一眨眼”更短的时间的变化,这就是一个念头的生灭变化,这个时间到底有多短呢?佛说一刹那之间,有九百个念头生,有九百个念头灭,总计有一千八百个念头。那么,一刹那是多长时间呢?佛告诉我们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弹指,如果弹快的话,一秒钟可以弹四次。也就是说,一秒钟有两百四十个刹那,有二十一万六千生灭。大家可以想想看,我们每天会生起多少个念头?难以计数啊,是不是?所以佛家的经典和《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一样,都“不以数计,而以象推”,用“象”思维、“象”语言来推理论述的,否则真的很难说的清楚,这也说明中外的古圣先贤们在这一点上观点是一致的。当然,现在科技发达了,很多物质材料被我们利用上了,比如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把我们的眼睛的视力范围延展了,我们可以借助它们观察到一些更为精微的物质的变化。但是,显微镜能不能观察到我们“念头”精微的变化呢?或许有一天是可以实现的,到那时候,我们就真正的实现“心物一元”了。
“缘故”这个词,说明促使从“因”结成“果”的这些因素也就是所谓的“缘”,是曾经过去的“我们”所种下的,这个过去可能是前一刹那、前一秒、前一小时、前一天、前一年,前半生、也可能是前生前世,甚至更久远的某个时间内。
我们说与某人有缘。这个缘可能是善缘,也可能是恶缘。如此,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全世界的圣贤们都教导我们今生要多修善缘、多做好事、多积阴德的道理了,无非就是让我们今生能向自性库里存储更多一些的“善”种子罢了,佛家形象的称之为资粮。或许今生也或许来世,这些种子在机缘成熟的情况下,就会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人生就会更顺利一些。
但是,这只是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的,对那些明心见性的人来说,就完全不必要这么做了,因为他们已超越了因果轮回,进入更高的维度空间,不会继续在因果循环中打转转了。那么,如何超越这个因果轮回定律呢?答案就是回归自性。如何回归自性呢?如果用“缘”来解释的话,就是要随缘不攀缘。随缘,就是随顺着“缘”的来去而自然待人结物,也叫随缘起用。用道家解释就是顺其自然。不攀缘,就是不必去追究这个“缘”从哪里来的,因为那是过去时了,如果一定“攀缘”的话,那很可能会进入无穷无尽的过去,如此我们的心就不容易安住于当下,就又会产生无穷无尽个念头,徒增烦恼而已。当我们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不会让心胶着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不会执着去攀已经过去的那个缘了。当我们的心不胶着在时间上,也就是不执着、不攀缘时,我们就超越了时间这个维度,就进入更高一层的维度空间了。
我们继续来剖析唯“象”思维。当我们摄取了一个外在的“象”,然后闭上眼睛,很多时候会发现那个“象”并没有完全消失,依然有残象存留在大脑里,这就是所谓的印“象”,这个“象”好像已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上面的从“象”成“相”的原理来理解的话,是因为它已经从外在的“物象”转变为内在的“心相”了。但是,心上的“相”真的存在吗?佛回答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见,心上这个“相”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妄相而已。
所以,修行的第一个要务是什么呢?就是破相。破除对“心相”的执着,最后以“无相”来应对世间万象。从破相到无相的修法可以分两个阶段,初修阶段,我们可以时时提起绝对之自性真心,把“无相”或“妄相”两个字放在心上,时刻把外在物质的“象”所投射到心上的“相”替换成“妄相”二字,然后再以“无相”二字替换掉“妄相”二字,最后剩下一个“无相”的相,以“无相”观万象。待到火候纯熟后,连心上“无相”两个字也破除掉,做到不落印象,好也不落印象,坏也不落印象,这就是真正的无相境界了。
当然,我们在初修阶段完全可以省略一个步骤,完全可以直接把心上的“相”替换成“妄相”或“无相”,也就是说不需要再把“妄相”替换成“无相”或者来回替换了。因为我们用“妄相”破掉所投影出的“相”后,也就直接入了无相。直接进入无相,也就破了妄相。所以,完全不必要再进一步将“妄相”替换成“无相”。之所以有时需要这样的替换步骤,无非就是为了再次强化“无相”的念头罢了了。
佛曰:“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有心无相,就是心中有了念头,心中一有念头,那么就会相由心生,心上就会产生出相来。这时候,即便你很“想”无相,但是越是想,相就越多。因为你这个“想无相”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念头,也即是想“无相”的念头,一有这个念头,就会产生“想无相”的相,这也是相由心生。但是,对大多初修者来说,用“想无相”的方法来去除99%的杂念还是有必要的,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后,再把剩下的1%的“无相”之相祛除。这也是一个逐步破相的方法,姑且称之为破相法吧。
当我们把外在的一个“象”(比如一个燃烧的蜡烛之类)投影到心上形成一个“相”,再闭上眼努力“假想”眼前仍然有一个个从虚空中投射过来的“象”不断进入眼睛,然后心上形成一个个连续的“妄相”的话,我们很容易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就会反复重复上面的过程,念念相续而不能自拔,这也是很多人失眠、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若要从这个死循环脱离出来的话,就必须提醒自己这些“假想”的念头其实就是“妄想”而已,是个虚妄的念头而已。
这些个妄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多从习性中来。习性所携带的信息同样也会储存在我们的自性库里,但是由于自性库没有相对的概念,所以这些信息进入自性库中并没有被贴上高低、贵贱、善恶、好坏、是非、大小、美丑等相对的标签,只有当这些信息从自性库调取到心上,和心上的“相”进行校对、比较时,这些“相对”的信息才会在心上释放出来。
老子提出的“执大象”式的修行之法,则是把外在的“象”直接放大到“无”的境地,也即无极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自性本体的空无境界。这样,当我们的眼睛摄取到一个“无”的象时,心上自然也就投影出一个“无”的相。既然是“无”相,那么在自性库里所调取出的与这个“无”的相相同或类似的信息自然也是“无”了。如此我们就直接就真正进入了无相境界了。
或者说,当我们在“执大象,天下往”的同时,随着外在的“象”的慢慢变大,直至大到整个宇宙这样一个无限、无边、无际、无极的境界时,我们所执着的“小我”也会潜移默化成大我,直至回归到“无我”的境界。此时,我们的身心就会完全与宇宙混融为一体,我们就能真正领略如毛主席在《心之力》开篇所言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之无比豁达的人生境界,就能彻底的给心解锁,彻底放下所有的矛盾与纠结。因此,从修行方法上看,老子所给我们指出的修行之法,就是顿悟之法。庄子则把“大象”观进一步用唯象思维使其具象化、形象化,让我们在故事中反复揣摩,直至顿悟。
当然,法无高下,所有的修行法门皆是因修行者悟性的不同而设立的。具体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万法归一,无论何种修法,最后皆旨在回归自性。只有回归自性,我们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掐断”自性库中信息的输出,从而避免与心上之“相”来回比较后所释放出各种对立的概念。但是,这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明白不论外在什么样的“象”投射到心上,我们都能清清楚楚的觉知外在的“象”所投射到心上的“相”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这就是明心。当我们明白心上的“相”是妄相时,我们就会减少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我们身心就会越来越健康。
当我们明白心上的相是妄相时,我们也就不需要继续从自性库中调取信息,继续做和“妄相”校对、比较这样毫无意义的事了,从而也就超越了因果定律,一切随波逐浪,随顺自然,这就是见性,见性就是照见真实的自性。《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说把色受想行识在心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相用“空”或“无”的观念来对待,将其观到空、观到无的境界,如此我们才能照见真实自性的存在,我们才能得大自在,这应该就是“观自在”的真实本义。
但是,信道容易,行道难。即便我们读过此文,也建立了这样一个自性真我的观念,也体会到无我、无相的妙境。但这并代表我们就觉悟了,并不代表我们证道了。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一回到现实,面对各种纷繁的事务时,我们的心很容易被打回原形,那个“小我”又现前了,各种抱怨、烦恼、对立、纠结一股脑的跑出来了,所以,就需要我们在事上反复的炼、反复的磨。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不论面对何等境地,我们都能自性如如不动的话,那才算真正的真身成就。否则,就如泥塑的菩萨一般,都是假的。
有个禅宗公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禅宗的马祖年轻时在湖南衡山的南岳打坐很多年,他的师父南岳怀让禅师想找一个徒弟把衣钵传下去,听说有个年轻和尚很用功,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南岳就去找他了。一看果然相貌堂堂,整天坐在那里,叫他也不答应,他要修道嘛!怀让禅师也不跟他讲话,就弄一块砖头,舀一些水,每天在马祖打坐的时候用水来磨这个砖,一天、两天,几天都没有反应,可见马祖的定力很高。
有一天马祖忽然动念了,问老和尚在这里磨什么,他回答说要磨一个镜子来。马祖就说,砖头怎么磨得出镜子来?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成镜,打坐能够成佛吗?这一下马祖愣住了。这叫做话头,故意挑起他的怀疑,这是禅宗有名的公案,叫磨砖作镜。这则公案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万事不管,跑去专门为了修道而修道,以为打坐、观呼吸、或者是参话头之类的就是修道,其实那都是积雪为粮,磨砖作镜罢了,永远成就不了。
事实上,我们人所生活的世间本身是就是相对的,是有分别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物质的“象”在心上投影出的“相”却是虚妄的、是不实在的。换句话说,物质的“象”投射到心上的“相”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生命的本能反应,我们不可能抹杀这一本能,事实上也不可能抹杀的掉。大街上见到美女,我们不可能一点也不心动。饥饿难忍的时候,口干舌燥的时候,看到食物和水,我们不可能没有一点反应。我们每天都要应对各种不同的人、事、物,每天都在应对着无常的变化,心上不可能一点念头都没有,否则,那岂不又成了活死人了吗?活死人和行尸走肉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无非都是坐吃等死而已。
只是,当我们明了自性,明白所有的“相”是妄相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就能真正做到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真正的“任性”,才是真正的任性而为。是任自性而为,而不是任由习性牵着自己的鼻子跑。
事上有分别,自性无分别。事上有相对,自性无相对。事上有善恶,自性无善恶。如此,才能以绝对不变之自性真心应相对万变之妄心。虽然也起心动念,但念头一闪心上出现一个“相”后,又自动被自性本能给“清零”了,就如肥皂泡瞬间破灭一般。
另外,我们还发现老子在《道德经》同时提出了唯物、唯象、唯精的三唯一体整体思维观念,后面我们会更为详细的解读。
我们知道,河图洛书是源于古人对宇宙天体的观测所得,比如古人认为影响地球生命的五大行星,也即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之间,都具有维持彼此平衡两种力,也即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相生相克,对地球气候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代科学研究也在逐步证实,比如,科学家研究发现正是这些质量巨大的行星的引力让地球保持着接近正圆的稳定轨道,从而使其可以从太阳那里获得稳定持续的光照,这是生命繁荣昌盛的基础。如果将土星的轨道朝着太阳方向挪动大约10%,由此产生的引力平衡变化将让地球的轨道发生数千万英里尺度上的改变。
再如,科学还发现正是由于木星的存在,才让地球避免了遭受宇宙中的彗星和大小陨石的撞击,进而才给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机会。
另外,据天文学家计算,医圣张仲景所生活的东汉末年时期,正是九星会聚的年代,故而导致中原地区气候急剧变冷,从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寒疫,造成人口大量染病死亡,这些都是行星对地球生命影响的证明。
古人正是认识到五大行星对太阳照射到地球的阳气会产生五种不同的影响,故而有五行之说。
五行就是五种气的势能,其中火气主宣通,水气主封藏,木气主疏泄,金气主收敛,土气主运化。同时,从天人一体的整体观的角度来观察太阳、地球及五大行星的旋转运动,发现它们整体上存在一个左升右降的规律。并且,在左升右降过程中,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一天乃至一年四季的阳气,也存在左升右降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根据一年中阳气的升浮降沉对地球生命产生的影响规律制定出来的。
太阳的热,经秋降入地面之下,经冬沉于地面之下的水中,又经春由水中升出地面上来,经夏浮于地面的上空。然后,又经秋降入地面之下,如此升极而降,降极而升,升降不已,反复循环,成为一个圆运动。
同样,作为宇宙时空中的人,我们也是宇宙的全息投影。五行之气在我们人体也同样存在,我们的肝心脾肺肾就如身体内的五大行星一样,彼此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平衡的态势。并且总体上也保持一个左升右降的规律,即肝木之气从左而升,肺金之气从右而降,形成左升右降这样一个动态的圆运动。
所以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地球或个体生命为中心仰观俯察,探索对人类及地球生命生存构成影响的天文和地理环境,发现了大气的升浮降沉规律,同时又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寻找出人体内在的大气升浮降沉的规律。并用阴阳五行逐步构筑起天人合一的生命科学基础框架。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古人超级的唯象思维智慧。
第二节:谈谈天
今天,我们来谈谈天。天,在古人那里,是如何定义的呢?
《易•说卦》说:“乾为天,为圜。”
《吕氏春秋•圜道》注说:“圜,天道也。”
那么,“圜”又是什么意思呢?
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圜,天体也。……..浑圆为圜,平圆为圆。圆之规为圆。”
从上面三句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天就是宇宙天体,这个天体的形状是圜状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圜状不是圆状,圜和圆的区别是,圜是浑圆的,是立体的概念,而圆是平面的的概念。
现代有科学家认为宇宙是多个平行的宇宙构成的。若按照古人的对宇宙的认识,多个平行的宇宙合起来的整体就应该是一个圜状的,也就是一个浑圆的球体。科学家所认为的平行的宇宙,是把浑圆的整个宇宙人为的切了多个平行的面来认识的。仅从这一点认识来看,就足以证明中国古人的智慧,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已开始仰望星空,俯察地理,并用十分精准、简洁、凝练的文字语言,为我们描述出一个宇宙的真实面目。
从全息角度来说,我们人也是宇宙的一个投影,我们身体也是混圆的。想象一下,胎里的婴儿是不是两手两脚相抱近似圆形的呢?不仅人是如此,一个细胞、一个卵子、一个鸡蛋、植物的种子大多也是浑圆的。另外,从局部来看,我们的头、我们的肚子、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都是近似一个圆形,这些是宇宙全息论的有力证据。
宇宙虽然是浑圆的,但是,这个浑圆从外形上看,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圆圈状,它是椭圆或近似的圆的。浑圆的“浑”字则说明这个圆内部是混沌的一个状态。混沌的圆中,充满着能量,从光子、电子、原子、分子、大分子、单细胞、多细胞、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再到一团气、一滴水、一束光,再到动物、人等宇宙万物,包括孕育生命的精神,无一不是能量。
因此,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气球,这个气球的内部表面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向外的张力,支撑着气球不会瘪掉。另外一种是向内的缩力,避免气球过度膨胀爆掉。一张一缩两种力量维持着这个球体表面的平衡。
同样,在我们身体这个球的表面,也就是我们的肌肤腠理之间,也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向外的疏泄的力量,一种是向内肃降的力量。我们人这个球与气球的不同之处在于,气球表面是不透气的,而我们的毛孔是透气的;气球的内部是空的,而我们人这个球内部还有五脏六腑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的空,所以,这也导致疏泄与肃降两种气的力量因为五脏六腑的存在,又分化出五种运行方向,这就是五行。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抑或说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科学和哲学所研究的两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与科学两个不同的探索方向。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这个两个话题本是三个话题,抑或说是一个话题。说是三个话题,因为在中国古圣先贤认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还有一个“象”的存在,也就是还有一个非常完备的唯象思维体系。
之所以说他是一个体系,因为它同唯物、唯心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观。时至今日,不论多么发达的科学理论,科学家要想将其表述清楚,必须借助唯象思维。并且,唯象思维也是科学唯物理论的灵感来源。但是要把物质和所物质所显现出来的“象”合力催化成一个科学理论,还需要一个化合剂,这个化合剂就是唯精思维。
唯精思维是唯心思维中最精华的哪一部分,它就像一束光,让物质与现象在人的大脑里迅速发生化合反应,进而创造出各种精妙的物理、数学公示,指导着人类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工具。
为了表述清楚,就必须牵涉到两个字,一个是象、一个是相。这两个字的出现,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
“象”和“相”的关系是什么呢?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来说,物质在光的作用下所显现出来的投影,称为“象”。“象”在人心上的投影,之为“相”。或者说,“象”是物质的投影,是物之“影”象。“相”是精神的投影,是心之“想”象。
更具体的说,象是现象,而相是人的感官意识摄取现象之后,在心底所投射的一个影,所投射的这个影就称之为相。简单来说,相是象的投影,相和象的区别是一内一外,一阴一阳。相在内,是精神的,属阳;象在外,是物质的,属阴。阴阳本身是一个整体。
那么,从象到相中间发生的过程原理是怎么样的呢?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因为中间涉及到物质与精神的复杂的转换问题。但是,从各种理论著述中,我们可以大概用下面的过程来描述。
比如,一块石头,它是物质的,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首先,这个物质材料构成的石头在光照之下会呈现出一个“象”。当一个人看见这块石头后,石头的“象”便会被这个人的眼睛所摄取。眼睛摄取到石头的“象”后,继而会迅速向心上投射一个“相”,也就是石头之“象”的投影。
心上出现这个“相”后,就会自动调取自性库里关于这个“相”的一些信息出来,然后和这个“相”进行校对,校对之后保留与“相”类似度较高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打包,形成一个信号,再将这个信号,发射到大脑。大脑得到这个信号后,对信号进行拆包处理,把里面的信息释放出来。这些信息可能包含石头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等。
于是我们对石头有了一个“印象”,它可能是方形的、或者圆形的,它是块大石头,或者是块小石头,它的颜色可能是灰色的抑或黑色的等等,方与圆、大与小、灰与黑这些信息,也都是相对的概念。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物与心的本质。“天下万物”说明是物质的,“天下万物生于有”,说明是唯物的。是从物与物相生的角度来论述的,就如男人和女人结合后,生了个孩子。男人、女人、孩子都是从物的角度来看的。
“有生于无”则进一步论述了物质(有)与精神意识(无)的关系。男人和女人能生孩子如果是从唯物角度来说的话,那么,天地初形成之时,哪个最初的男女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显然,不可能凭空而来,即便是从外太空派遣过来的外星人,那么外星人最初又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类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
如果层层追溯下去,一定会追到“无”的层面。这个和现代物理科学家们研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当把物质按照一分为二的方法一路分下去的时候,最后发现物质不见了。物质到哪里去了呢?就是归于无了。不论是从推论角度,还是物理实验的角度,都证明了老子这句话的正确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理由,那就是阴阳五行思维本质上属于唯象思维,或者说是右脑形象思维。尤其是在中医学领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通过学习阴阳五行来了解的中医唯象思维,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开发我们右脑的一个过程。
中医之唯象思维,是把看不见的不易观察的“气”的能量和能力用能看得见的具有相似属性的物质来表达。典型的如《黄帝内景图》就是完全是把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用山川日月人动物甚至鬼神来拟物、拟人化的表达出来的,其目的也是方便人的理解。可见古人这种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表达的方式是源于想象思维,是右脑高度发达的表现。
人的左右脑就是一对阴阳,左脑属阴,总体是唯物的,我们的理智思维、语言、逻辑思维主要缘于此。右脑属阳,总体是唯心的,或者说维象的。我们的感受力、我们的灵感思维、我们的想“象”力,也就是形象思维(把无形的东西以有形之“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多缘于此,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西方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源于左脑逻辑思维的高度发达,但是逻辑思维的背后,往往离不开右脑灵感的启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左脑开发几乎已接近极限,而右脑比左脑要发达100倍,因此要进一步提升空间,就必须依靠右脑灵感、创新思维的输入才行。事实上,近现代很多重大科学成就,都源于右脑的开发。
比如,爱因斯坦把他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归因于他的想“象”游戏。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的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而且认识到他以前学到的合乎逻辑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是“相对论”。这就是从唯象思维获得启示,并转化为数学公式的过程。
再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用右脑冥思苦想,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从中获得灵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图象用语言加以逻辑的说明,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
再比如,凯库莱在一辆马车上打瞌睡,做了一个梦,梦见排列在直链上的原子在跳动,突然原子链的首尾相连,慢慢形成了一个旋转着的环。醒后回忆这场梦的片断,他立刻意识到,苯问题的答案是碳原子六角环形,而不是直链。这是本质上的图形识别练习,而不是分析活动。也是通过做梦完成的最著名的创造行为的典型。
从维象思维脱胎而成唯物思维,就是从灵感到创造发明的过程。这中间少了哪一环都不行。但从当下科学文明的高度发展来看,作为灵感之根本源泉的唯象思维,是我们越来越缺乏的。
另外,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如此发达,完全得益于右脑唯象思维的高度开发,纵观我们的易经、河图洛书、天文历法、中医、文化艺术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无一不是从唯象思维中来。而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又得益于左脑的维物思维高度开发。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今天,已经到了瓶颈期,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唯有加大对右脑的开发。
但是,只是左右脑的唯物与唯象思维的开发并不一定够,因为我们还有唯精思维。唯精思维来自于哪里呢?它来自于我们大脑中的第三只眼,也就是科学家们发现的沉睡的“松果体”的开发。松果体,在佛家称为天眼,如果激活了松果体,就是天眼通了。松果体外部对应的正是中医所说的两眉之间的“印堂穴”这个位置,在道家修炼中称其为上丹田、泥丸宫、眉心祖窍。用“祖窍”说明它是让我们大脑开窍的祖师爷,是我们灵感、创新思维的最根本的源泉。我没看佛、菩萨、乃至道教二郎神等天尊人物,他们的眉心这个位置大多有个圆点,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古代这些修行大家们早就发现了松果体的重要性,他们的修行目标之一,就是要激活这个松果体,开天眼。但是,要激活松果体,必须通过冥修打坐等方法,在心“致虚极、守静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在我们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最缺少的正是“致虚守静”能让心定下来的功夫。心定不下来,肯定不行。心若肯定,一定能行。
另外,科学家们虽然发现了松果体,但是还没有真正发现到它的重要功能。科学家们目前只发现了右脑的功能,并且预言我们人类的未来是属于右脑运行工作者的,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投入,对右脑进行开发。比如,美国提出要用10年开发人的右脑,日本提出要用20年开发人的右脑,而我们的古人在2500年前就已经开发得很好,研究得相当严谨了。不仅如此,古人还智慧的发现了“松果体”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冥修等方法,去努力激活它,最后真正的觉悟、觉醒,获得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将来东西方文明一定是互补的,并且其重心一定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唯物思维必须依靠东方文明的“唯象思维”和修炼文明中的“唯精思维”才行。因此,我们相信未来的世纪一定是中华文明领先世界高度发展的世纪。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我们必须重新回过头来认识我们自己的文明,认识我们文明的内核。
第三节:唯精思维之“神性”光辉
我们要正确看待唯心观,而不是一味的将其打入迷信之中。因为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心的作用。我们心的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就是精神。什么是精神?严格来说,精神是心性中最精华的哪一部分,是最具神性的、不可测的智慧之光。因为,不可测,所以称其为神。
《黄帝内经》言:“阴阳不测谓之神。”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读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天地阴阳二气冲和会千变万化,产生无数种不可知的结果,化生出天地万物,这就是神。“神”就是神秘不测、不可测量的那个真实的存在,你可以说它是物质的,也可以说它是精神的。其实物质和精神本身是一对阴阳,是一体的两面而已。哪怕是一朵花、一片叶子、一块石头都有它的精神世界,不信吗?接下来的论述,或许能会为你带来启示。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阳之精气曰神。”可以说,这是对“神”最准确的解释了。那么,阳之精气是什么呢?从微观角度来说,阳是光能和热能的集合,精是单位的概念,气是连续的概念。下面,我们尝试用阴、阳、精、气这四个中术语来解读一下当今量子科学中著名的波粒二象性理论,通过解读大家或许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会更加相信万物都有精神的存在。
波粒二象性理论用科学理论解释起来相当复杂,并且至今仍然有各种争议。但是,如果阴阳理论来理解的话,就会变得相当简单。当然,我们的解释未必完全正确,但科学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研究它的权利。另外,一提到科学,有不少人就认为它是颠不可破、神圣不可质疑的真理,甚至把它当成宗教式的信仰,却不知自己又陷入了另外一种科学迷信之中。
其实,科学不过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积累,仅此而已。科学并非是绝对真理,而是相对的,这也和我们的阴阳学说不谋而合,看似相对的真理,往前移动半步,超出相对的框架,就可能变成谬误。另外,就是一旦把真理绝对化,真理也已经成为谬误。
当然,人类在科学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我们不想、也不会否认它。然而,人类不可能把所有的事物都能认识清楚,依然有亿万个为什么摆在我们面前,甚至有些东西我们永远也不能搞清楚,这些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神吧。
言归正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波粒二象性的定义。简单来说,波粒二象性就是当一个光子撞击一个粒子后的结果(这个粒子可以是一个具有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原子),有时呈现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又呈现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科学实验的结论是: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那么,这个结论用阴阳理论如何理解呢?阴阳理论认为:阴主静,阳主动。阳化气,阴成形。当一个原子内部的电子在绕原子核高速稳定的旋转时,整体相对来说是处于稳定的状态,对外所呈现出的是相对静止的粒子形态,阴主静,所以这种状态属阴。
当一个光子撞击到正在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时,撞击瞬间,会发生光电效应,迸发出光能和热能,这个光电效应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神”,也就是《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所说的“阳之精气曰神”的“神”,阳之精气曰神,就简称为精神或精气神。从这个角度来看,万物都存在精神性这一论据,是完全可以解释的通的,只是精神的强弱、多少的不同而已。
那么“精”又是什么呢?这里的“精”就可以理解为光子撞击电子瞬间单位时间内所迸发出来的最精微的那点光热能量,这就是精。那么,“气”又如何理解呢?光子撞击电子后,会产生一个最小单位的波动,光热能量也随之散开,这段波我们可以理解为最小单位的气流。阳主动,所以波动属阳。波是气,波动又属阳,所以合起来就是“阳气”的概念了。
中医认为,人体精气神的关系是化生的关系,即精化气,然后气又化神。我们看这与上面的解释是多么的契合,这同样可以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明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描述修行达到“至人”的境界,一个前提就是做到“积精全神”,现在我们说学习、做事的时候,一定要“精”力集中,要聚“精”会“神”,这个道理大家好像都很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能细心体会其中的真义。积精全神、精力集中、聚精会神这些词其实都是在讲精神能量的关键作用,只有把一点点的微精能量不断积累浓缩起来,我们才可能点亮心中那盏“神”灯,进而迸发出无穷无尽的灵感。古今中外的大觉悟者们,给这盏神灯取了不同的名字,比如道、自性、上帝、真主等。如果大家读过《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建议大家再好好体会下,透过表面的现象,我们看看故事背后到底讲的是什么,这也能反应出我们从“现象”到“本质”的能见度深浅情况。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句话讲的就是精神能量如何作用于物质能量的原理。“精”是精神之精,是最精华、浓缩的哪一部分无形能量。“金石”是物质,当然,如果你是学科学的,也可以理解为原子、粒子、细胞等等。精神能量要改变物质能量,必须靠一个“诚”字。这个“诚”很关键,诚是什么?是笃诚,是坚定的信念,甚至信仰。精诚所至,“至”是极的意思,是极致。只有坚定的相信“精”聚集到一定程度,达到极致时,这股精神能量就一定会“金石为开”,一定能使物质内部的能量激发出来。我们看现在科学上的很多成就就是如此,科学家们能把原子核中的能量激活,利用这种原子能来发电、制作航天器。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精诚所至的精神能量。没有这股精神能量,人类是不可能从树上跳下来,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一直进化到今天的。同样,中医说“大医精诚”,要想真正成为苍生大医,没有这股“精诚”的能量的动力,也是不可能成就的。
因此,一股最小的阳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段最小的气流,或者说是一段最小的波动。光子撞击电子的同时,还会产生光能和热能。由于光子是从太阳中连续不断的辐射出来的,并且是离散形态的,就如万箭同时向四面八方射出去一样,所以无数个光子撞击大气中的电子后,所产生的光能和热能会源源不断的辐射到地球,影响地球生物的生长化收藏。对于人来说,吸收到光热之后,也会产生化合作用,让我们生出诸如光明、温暖之类的感觉,甚至由此可能迸发出很多的灵感,这就是光波对人的精神、思维、意识影响的最直接的体现。
由于光子会不断的撞击粒子,会形成连续的光波,而人在观察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的眼睛会吸收光波的“象”,进而在心上投射一个光波的“相”。注意“象”和“相”的异同之处,“象”是物质显现出来的,所以叫现象。而“相”则是现“象”在心上的投影。
也就是说“相”是“象”在我们心上的投影,一个属于精神层面,一个属于物质层面,两者一阴一阳,沟通了表里内外,完美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结合。关于二者更为详细的解读,我们会在另外一个章节进行分析探讨,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当太空中的粒子密度足够大,或者光子的量比较少时,比如阴天或冬季时候,光子撞击电子的力度以及产生的波动也会很弱,这时候投射到观察者心上的“相”就可能呈现连续的粒子状态,而不是波的状态。所以,对一段光波来说,同时具有粒子和波动两种特性。当微观粒子显示波动性时,粒子性就不显著,当显示出粒子性时,波动性就不显著。
当然,除去外部气候环境原因,还会和观察者当下的意念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观察者的意念是阳性的,也就是积极的,可能观察到的就是波动现象。如果观察者的意念是阴性的,也就是消极的,可能观察到的就是粒子现象。因为人的“精神”抑或说“念头”本身就是一种波动现象,所以,波粒在透过人体进入心意识时,一定会被观察者的念头所干扰。
我们所说的“意念”是指念头和意识的简称,“意”是意识,“念”是念头。从“念头”到“意识”的产生,这中间也是有个时间过程的,只是非常的短暂,我们几乎觉察不到。但是,尽管它很短暂,在这个短暂的时间段中,波和粒子也已经产生了千万种变化。在这个短暂的时间段内,人的意识可能会延后于波和粒子,也有可能会超前。所以,一般人很难把握的住。
因此,可以说我们与神是同在的,因为我们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宇宙的一个全息投影,都是天然具有神性的。所以,我们敬神首先要敬的是生化我们生命的这个宇宙,它是最伟大的神。另外,要敬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就是神的化身,我们是宇宙最精华的浓缩体,本身就具有神性的光辉。也只有敬自己,我们才能生起真正的自信。
第四节:来自老子的启示
科学认为:细胞是宇宙所有生命的基本物质,一个细胞会演变成一个生命。换言之,在细胞这个基本层面上看,我们与万物没有什么不同。DNA的双螺旋稳定结构也是共性,我们的基因也有共性,它遗传的最终目标也一定是向着真善美趋近,而不是自私、贪婪与邪恶。我们坚信,宇宙大自然造化出如此精致的人与万物,是为了让我们彼此和谐“共”生,而不是相互残杀,是为了让我们稳定发展,而不是快速灭亡。因此,人类之间、人与宇宙万物之间,也只有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可惜,我们很多人包括我们的科学家们大多都忽视了共性,一味的把个性研究当成了科学方向,拿着放大镜在枝叶藤蔓之中穷其一生的寻找差异,虽然发现了有限的规律,却忽视了根本,最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那些天才的科学家和古圣先贤们却是站在泰山顶上俯仰万象,他们从现象中发现了规律,又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了简单,发现了至简、至易的大道。
诚如物理学家詹克明所说:简单是万变之母,是万脉之源。最具有共性。简单才能大同,就像一切天体,无不具有最简单的球形。简单才能永恒,不论是四千七百年前的埃及金字塔的造型,还是历时万年的古人类岩画,都以简单取胜,流传至今。
同样,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更是以简取胜,纵览《易经》、《道德经》等经典文字,无一不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所谱写出的至简、至易的大道,几千年来始终经久不衰。可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最伟大的宗教教主们无一不再追求着简单。
所以,科学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象的。从唯物中,我们只能找到一些片面的、适用范围极窄的不同规律,从唯象中,我们却能发现适用范围极广的共同规律。所以,未来真正天才的科学家,一定属于那些把“天道”作为根本规律,并展示其才能本领的人。一定属于那些同时具有唯象与唯物思维的人,一定属于那些能够整合哲学、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物理、数学、化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人。
唯物思维是左脑思维,是逻辑思维。唯象思维是右脑思维,是形象思维、想象力思维。从当前来看,唯物思维下的科学逻辑经历了高度的发展后,已到了瓶颈期,因此,唯有向“唯象”发展才可能突破。而链接唯物思维与唯象思维的核心是唯精思维。唯精思维是唯物、唯象思维的升华,是唯心思维中最精华的那部分思维,而掌握唯精思维的秘诀只有两个字,这就是共信。
这一点,老子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给了我们启示。他不仅指出了宇宙万物生存和发展最可靠的根本规律,还告诉我们如何探索这些规律的方法,并启示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思维观念的人才可能体证到这些规律。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中的“道”就是无形的宇宙本体。“道之为物”就是对无形的宇宙本体从最初辐射出一个个粒子,形成基本的物质波动,再到分子、有机大分子、单细胞、多细胞乃至最终化生出人类及世间万物的过程的高度概括。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是明,是光能,是精神,属阳;惚是暗,是粒子,是物质,属阴。“惟恍惟惚”用波粒二象性来解释就是光子撞击粒子后呈现出的波动和粒子现象,波粒在明暗之间的产生阴阳二象,也反映了精神和物质是即相对又高度统一的整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波粒呈波动现象时,是由暗到明,说明所生成的这个世界是唯象的。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波粒呈粒子状态时,是由明到暗,说明所生成的这个世界也是唯物的。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从深远到深奥,说明所生成的这个世界更是唯精的。
“其精甚真”说明唯精的世界,是真实不虚的。
“其中有信”说明万物彼此之间是可以实现“信息”互联与沟通的,并且互联和沟通一定是建立在“信”这个基石之上的。这里“信”一是指信息而言,说明万物之间有一个共性的信息存在,这个共性信息是维系世间万物存亡与共的基础。同时这个“信”也包含了信任、相信、坚信的意思,说明世间万物应该也必须彼此信任。因为只有相信彼此是有共性的,坚信彼此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才能真正的存亡与共。
所以,唯物、唯象、唯精(也即唯心)本是三唯一体的关系。这个三唯一体的基础材料就是共信。更彻底的说,共信就是共同的信仰,是对“道”、对宇宙自然的共同信仰,更是对宇宙万物共生共存这样一个“生命共同体”的信仰。并且,在三唯一体中,只有唯精观才能将唯物、唯象融合与升华,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引领我们不断向高维空间迈进。
唯物和唯象思维又各有缺陷,唯物思维的缺陷是容易使大部分人变得物质化、陷入纸碎金迷的生活,甚至沦为科学的迷信,成为手机、电脑、机器人等科技产物的奴隶。唯象思维的缺陷是容易使人沉迷于虚幻,缺少理性,成为各路牛鬼蛇神的奴隶。因此,只有唯精思维可以平衡二者,使之回到中道,平衡发展。
其实,几千年前的圣王舜帝就早已认识了这一点,舜帝曾告诫禹帝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道出了天机。其中“惟精”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唯精”。意思是说只有固守住唯精观,也即我们的精神思维中最精华、最符合天道、最符合自性的那一部分光明智慧,我们才能避免人心向极端唯物主义(拜物教)和极端唯象主义(拜神教)发展。只有用唯精思维来平衡唯物与唯象,我们才能真正的执守住中道。(谭清风《上医学自性本能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