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日志:中国文学史的顶层设计

Day 1  2016.3.18  北京 霾

前一段时间在上看到一位作者分享他提升写作水平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书,这本书有六卷,我打算每天坚持读,两周读一卷。

读书的方式是整理内容脉络,使用软件ximnd,重点知识作出记录,希望能够做出这本的“干货版”。

当然我更希望,能把这本气势恢宏的书装进我的脑袋里。

希望各位亲多给我提提意见~~漉真在此谢过!

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我会每天坚持,请大家监督!

读史日志:中国文学史的顶层设计_第1张图片
加油@!

知识点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视角

文学史的定义: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研究文学史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文学本位”观点,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

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述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


读史日志:中国文学史的顶层设计_第2张图片
文学本位示意图

文学史强调的是文学创作和其两翼。

读史日志:中国文学史的顶层设计_第3张图片
文学创作的左右两翼

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学传媒共同发展的历史,只不过文学传媒一直不受学界太多的重视,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文学作品必须要依靠媒体才能在读者中起作用,因此,传媒引起的创作变化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文学史中的史学思维:

文学史的语言应该是描述式的,描述式的语言重在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得失,前因后果。是一种客观性的表达方式。

文学史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如何保持文学史的客观性是一个问题,文史学史料学是转学文学史的基础工作,包含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考订,作品辨伪及史料检索。

同时,在编著文史学时,与邻近的学科交叉研究很重要。

知识点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读史日志:中国文学史的顶层设计_第4张图片
中国古代文学演进推动因素分析


知识点3:中国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三古七段)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包含9个方面:

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文学发展的变化阶段可以和社会制度和王朝的更替重合,这两者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而不是文学发展变化本身。三古七段的分类方法将王朝更替视为文学演变的背景,体现了文学本身变化呈现的阶段性。


读史日志:中国文学史的顶层设计_第5张图片
三古七段划分明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日志:中国文学史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