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医生》

我应该算是新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深刻体会着父母不在身边、“爷爷不疼奶奶不爱”的无奈。所以我坚持自己抚养孩子,无论多难!孩子到了适学年龄,我也就成了留守妈妈,独自在家陪两个孩子读书。

我对未来有很多期待,同时也很焦虑,焦虑婚姻风险和职业技能风险…我想利用碎片时间学点什么、或是读点书,充实自己,缓解焦虑,提高幸福感。

我很喜欢买书,固定每两个月买一次,一次7-10本。但基本是每本书读完几章,就很难再继续读下去,完整看完的寥寥无几,更别提有多大感悟并能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我一度以为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不然为什么别人一年能读300本500本?我却3-5本都很难认真读完?显然读书这件事,不但没有让我有更多的获得感,反而加重了我的焦虑:我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别再做无谓的抗争了;因为琐事太多,我不可能静下心来看书的!…

直到年初遇到“剽悍读书营”。事情发生改变了!

在3月份参加的清单主题营里,我收获了如何选自己感兴趣的书、如何快速抓取一本书概况的能力。也渐渐发现自己对书本是有渴望的。

3月份清单营的收获,增强了我进5月精读营的信心。

入营前,没有3月份的那般忐忑不自信,反而挺期待:又会有哪些新收获和变化呢?

我期待提升文字组织能力,即使平凡无奇,至少能感动自己;期待最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有点把精读营当成仙丹神药的感觉。)另外我要挑战一下自己:每天一定在12点前完成打卡。

可是我的日常是早晨6点半起床做早餐,陪孩子吃饭送上学,去公司早会,10点买菜烧饭,11点接孩子放学…晚上烧饭,收拾厨房,辅导作业,给孩子洗漱,讲睡前故事,自己洗漱、洗衣服等。

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是我这种极度缺乏自律的人,3月的清单营打卡,因为没有将打卡实效前置,拖延癌病发,导致每天都等到下午、已迫切感觉到时间不够了才开始看书,写清单。两次差点没赶上打卡。好惊险!

我习惯午睡,否则整天都没精神;习惯10点半前必须上床,所以我只有选择早2个小时起床看书并联系过往经验,买菜+烧饭时组织语言,用讯飞语记完成文字输入并打卡。

10天的打卡颇为顺畅,只是其中有两次看完书后跟自己完全没办法链接,“我能为两性关系做点什么事情?做哪些可持续的努力”“如何控制自己”不知道怎么写,最后因为看到了书架上的《倚天屠龙记》和《我们仨》《正面管教》,才勉强写出大纲,凑够了字数。

每当提交打卡时那种挑战成功的成就感真的很令人很兴奋。

时间很快,10天突然就过去了

我有些恍惚,有些惆怅,怎么就结束了呢?我才刚刚进入写读书感悟的状态呢!还没过瘾呢!

10天下来,班里有伙伴说感觉好累啊,我怎么觉得比3月份更轻松愉悦呢?(原来她参加了21天的读书复盘,我没有。)

分析下来,任务前置+坚定目标+详尽的计划+有力地执行真的缺一不可。

我特别坚定的想拿到“行动力爆棚勋章”,我分析有限资源、制定可行性计划并在遇到阻碍后寻求帮助。

经过2个主题营后,总体上内心的改变很大:焦虑感轻了,幸福指数高了,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精读《终身成长》,让我认识了不一样的自己以及未来的可塑性:固定型思维的人也是有春天的。

作为一个典型的固定思维模式者,以前的我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孩子带的好不好?学习成绩怎么样?自己的业绩如何?

孩子一生病,我就自责:怎么这么没用?连照顾孩子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儿子没考好,家长会被点名,便感觉我的整个人生都被老师否定了…我放弃一切留守,最终孩子仍然不是老师眼里完美的学生,我的付出是否有意义?…

公司考核没通过,质疑自己真的是没能力吧…

我甚至把这些种种的“否定”全怪罪于老公,如果我不是嫁给他,我就不会是独自一人来承担,如果他是独生子,或许公公婆婆就会跟随我们居住,全力帮我们带孩子,就能减轻我的压力,让我全力以赴做自己的工作…

这种思维带给我的痛苦,没有经历的人很难理解。

德韦克教授告诉我:没关系,所有人都会这么想,你不是个例…让我有了安全感,

愿意去接受这些人人都会面对的生活挑战。

我就像个病人,躺在手术台上,自己给自己做了一场手术。

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的弱点,并将它公之于众,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我今天可以做到了。

这是我的成长,你也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