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度》读书笔记-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如何找到用户,以及调整你的研究者心态。

找什么样的用户

(另外一个角度对用户的分类,从对产品需求的洞察力来看)

1)典型用户

2)极端用户(专家和小白)

最早体现新需求的用户。

专家:会使用变通的技巧满足需求

小白:洞察阻碍用户成为新手用户的原因

3)趋势用户(代表未来趋势的):

a、大学生:新需求尝试者。例子:网络俗语推动者

b、北上广深白领: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新趋势。例子:海淘推动者

c、创意行业设计人员:见多识广,对音乐、动漫、时尚产品有超前的判断力和实践力

d、IT从业人员:科技狂热追随者

e、关联专家,寻找看待一些需求的新视角

例子:手霜,对应的关联专家,手模、钢琴家、美甲专家,虽然不是核心用户,但是对手部保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果不清楚找哪些用户?

步骤

1、案头研究(寻找理论,有一个大而全的细分体系)

2、试验用户:试着和几个(3个)用户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明确你想接触到的用户。找到关键变量,放到细分体系。

如果很清楚自己要找什么用户

如果过于清晰,则可能忽略到目标之外的潜在用户。

试探过程中,如果1个用户和设想的完全一致,则另两个要有些诧异。完全不搭界的人,有的时候会提供更具有洞察力的看法。

邀请用户中避免的陷阱

1、获取用户的渠道

渠道单一,可能导致有些用户被遗漏,样本偏差。尽可能的多渠道获得用户。

过于看重“外向”这个指标

2、甄别

将不可能衡量准确的态度、观念性问题,转换成好回答的行为问题

例子:

观念:手机超级玩家

不好的甄别问题:你是否是手机超级玩家?

好的问题:拆解成3个“你手机大概有多少个应用?”“您手机是否刷机过?”“每天使用手机多长时间?”“您向别人推荐过独特的APP么?”


问题用户也别一棒子打死

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

1、错误用户:不是目标用户群

比如目标用户是孕妇,来的是孕妇的老公,换视角问问题

2、富余用户

样本重复,那么快速问关键问题,验证结论是否有差异。没有的话尽快结束

3、没想法用户

尽可能的描述行为而不是观点,在描述过程中,追问细节和行为的原因。

4、不善表达的用户

1)给时间,让其放松

2)使用小工具,如图片,诱导

5、隐瞒表达用户

多问甄别性问题,前后验证。如果过多的前后不一致,则分析为什么隐瞒。分析重点从显性需求到隐形需求转变。

用户的数量

每一组假设是10个,一般3-4个用户有重复内容。但并不是找3-4个就够了,其他用户不一定是浪费成本

1)加深印象

2)确认模式

3)一定程度上体现需求规模

收获感是U型图,最后1-2个,反而是洞察大爆发期。

你需要经验么?

1、有经验的好处

1)容易和用户产生共鸣

2)用户愿意跟你暴露更多深入的内容

2、问题

1)用自己的经验框架代替用户的经验框架,然而有些情况下,不一定是正确的。

2)专家效应:导致用户改变原有的行为,有些话不说了。

3、扮演好你的角色

以下几种角色是不适合的

1)专家角色:用户感到被压制,成了“反调研”

2)主人角色:用户会觉得拘谨

3)研究者角色:用户会被动,你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不是主动思考

4)老师角色:好为人师,组织用户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应该扮演的角色

研究者应该是出于相对被动的角色,想办法引导,唤起用户的主动意识

让用户

1)愿意表达

2)知道表达

你提供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让用户把最想说的话说出来

“新手角色” - 在领域内,希望被人指导,扮演“好奇宝宝”

你要把用户看成专家,帮你解决问题,而且他们提供的意见真的很有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匹配度》读书笔记-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