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助你升级打怪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助你升级打怪_第1张图片
**文:/风信子逸轩**

-1-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提到,人要大量地阅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信奉“复利效应”,每天进步一点点,而查理·芒格和股神巴菲特几乎每天都在践行这种人生哲学。

**复利效应**

假如,你每天都进步 0.01,一年下来就会是一年以前实力的 37 倍 (精确值: 37.783434 倍),而如果每天都退步一点点,则会在一年后只剩下当初0.03倍实力(精确值:0.025518 倍)

我们大多数都不是浑然天成的“天才”,如果你要有所“作为”,就需要热情,需要努力,需要观察,需要提问,需要挑战和学习、反思。

人生透过沉淀和累积,让我们不断地在某个方向往前,成就原本不曾想过的生命风景。

-2-

我们都有梦想,而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这甚至是我们人类最优良的品质。

根据《一万小时理论》里面提到,那些看上去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其实是有价值的。我们亲自接触一次,哪怕是几秒钟,也比旁观几百次远远有效。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活体结构,是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箱子。通常来说,我们都认为人的记忆系统就像一台录音机,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人的大脑回路需要锻炼,短期记忆并不能瞬间让你形成能力,我们都需要透过长期的记忆,透过累积,从而内化成自身的能力。

我们面对困难且克服困难的机会越多,脚手架就会越多。脚手架多,我们学习新东西的速读越快。对于梦想,大多数人只怕是不够努力,太早醒来。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做梦”,我们会发现,除了当年的“狂想”或“天才的梦”之外,几乎一无所获。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的诗句同样昭示了累积的力量。「0.01」这个数字,无论是1.01或是0.99,其实都只是个“比喻”,虽然是很小很小的数字,却给我们指出了正向、负向的方向性,並配上时间的效果。

如果每天不只进步0.01呢?甚至,虚度人生而导致的“退步”,长期下去,有可能你的退步会是100倍、1000倍,而不是小小的0.01。

-3-

如果人是一直在往前进步的话,因为沿路的风景不一样了,经历也不一样了,得到的智慧就会不一样了。

当你进步了,甚至于成长了,我们看到的问题不一样了,思维的高度就会不一样。自然而然的,昨日先梦死,今日后梦生。

亚马逊的创始人兼CEO贝佐斯曾经说过,“那些最最聪明的人会不断地修正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看法,並会重新思考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他们对新观点、新信息、新想法、各种矛盾、对自我思维方式的各类挑战都非常开放。”

这种感觉就像是,远方的村落,本只是千里之外的几寸墨点。但随着你的旅途,你看到了村落靠近太阳升起的那头有了河,并看到了后头还有座高山。如果再靠近一点,你甚至看到了袅袅升起的炊烟…...而所谓的“村子”,其实就是常常混在我们嘴里的“目标”或“梦想”。

如果我们不思进取、没有成长,甚至退步,思维就很容易固化,视野也会停滞不前。这时候,我们很少花时间思考未来,甚至花时间充分地了解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追逐心中的那个“梦想”。

因为没有成长,就会缺乏思考,甚至复盘、反思。更因为无知、缺乏思维的高度,却常常受着其他人的影响,就会让我们选择了沉默,把自己的人生念想,也套上了一个模板,属于他人的模板。

至此之后,脑袋的知识变得固化,无法跳脱思维定势。思考的范围不超出模板规定的界限,于是,我么终将活着模板形状的人生。因此,我们都不想这样碌碌无为吧?

-4-

若我们能够多去聆听心中的“不甘心”、“困惑”或“迷茫”,并且愿意思考自己的当下以及未来5年、10年后的目标。这个世界很大,如果你愿意多出去看看,不甘用“平淡”来称呼当下的自己,并敢于跳脱自己的“舒适区”,勇敢地接受挑战。

我们不仅要有对于“世界之大”的好奇心,而要有所为,必须持续地学习。因为阅读、写作以及对技能的习得,我们的思维高度会因此有所提高。

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视野,虽然要看清楚离我们千里之外的村庄,尚还模糊不清,却已提供了一个方向。

而为了通往那座村庄,我们还得学习很多很多。当我们的知识和人生经验累积得越来越多,看到了越多的沿途风景,我们放在心中的目标、梦想可能会改变,并渐渐地清晰起来。

从一开始几寸的幻影,慢慢浮现更多的细节,就像是村庄那头,不只是袅袅的炊烟,随着旅途的前进,你甚至听到到了狗吠声,听到了河水戏弄圆石的声音,你竟然嗅到了村子里的吃饭时分,家家戶戶端上桌的菜香…...最终找到那个心中的光芒。

-5-

一个人要做什么,我们称之为有所为,而一个人不做什么、有所“不为”往往比他做什么更重要。

2010年股东信里,巴菲特就利用这种逆向思维,说明了有哪些事情他永远不会做。分别是:1.不碰长期看无法预测的生意;2.不依赖陌生人的善意;3.不干预下属公司的经营;4.不讨好华尔街。

第一个“不”,你可能听过一些类似说法,比如不懂不做。但请一定注意,巴菲特在这里加了一个时间限制——“长期”。在伯克希尔,需要的是能够看清未来几十年利润的业务。

因此,即便有些业务可以预见未来会有巨大增长,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航空业,五十年代的电视机行业。但如果你无法判断这个新兴行业未来的利润率和回报率,就不要轻易加入这个游戏。

第二个“不”,不依靠外界的帮助,指的是永远做好最坏的打算。在伯克希尔,自有现金的流动性相当充足,尽管这部分现金资产只能产生很低的收益。但当外界发生危机时,总能帮助伯克希尔安全度过。

第三个“不”,不过度干预下属公司经营。巴菲特痛恨管理层级复杂的官僚化机构,尽管放权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但这总比决策缓慢要好得多。因此他和查理·芒格的主要工作就是分配资金,控制风险,以及招人和制定薪资。

第四个“不”,不争取华尔街的支持。巴菲特不需要看重短期利益的投资者,他需要的是可以长期合作的合伙人。因此,他更愿意直接、充分、及时地和股东交流。

-6-

大凡每一个人都知道,数十年的人生,都是在努力中打拼、获得,那是一种“累积”的人生。

诚然,我们都是精于计划、安排、计算。我们都精于“有为”,却拙于“无为”。过多的有为,却无法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在我们的人生中,哪些可以有所“不为”

某些人打开衣橱,看着里面的衣服在发呆呢。这些衣服够他/她穿上一个月,每天换不同的款式。但很奇怪,他/她怎么老是穿那几件呢?好几件新衣服连包裝都还没开封呢?

他/她再打开冰箱,里面堆满了食物,其中有一半是过期的。好东西,他/她舍不得吃,也舍不得丟。这也是一种累积的证据,根本就是浪费。

孔老夫子不是已提醒过我们:人到老年,要戒之在「得」吗?行至青年、中年,就得学会「刹车」,勤勉地做减法,要有所“不为”。不然,我们的人生会「后患无穷」有所不为,绝对是一种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种大智慧。

-7-

对于一个想进步的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你明明已经知道自己问题在哪,或者你明明已经知道了一个能帮助你更好达成你目标的方法,但你却没有付出行动。

明明已经看到了别人用更好的方法做事,而自己却固执地坚持不采用,不尝试,不愿走出舒适区,以至于徒增苦恼。看到别人的进步、成长,只能羡慕妒忌恨。

要有所为,必须强调累积的力量。因为任何能力的践行、累积、升级,如同高楼大厦,要一砖一瓦去盖。而大多数人,半途而废,当了逃兵,最终登顶的都是那些长期、持续践行的“幸存者”

这些“幸存者”,立志长期,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计较当下的成功或失败,不纠缠功过是非的议论。而他们,就如同西行取经的唐僧,一心向佛,西行不止,目标专一,不达目标不死心。

但是,专一聚焦注意力的结果,短期快速入门,为长期积累能力,奠定基础,让长期变短。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循着这个思路,就一定会成就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最终让我们的目标陆续变现。

如果你学会了累积,知道了有所为,但你更要思考,那些是有所不为:学会思考的思考,实践践行的践行,理解成长的成长。

做自己身心的主人,不为环境、他人所累,不为惯性形势所惑。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助你升级打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