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工作的地方有这些“怪现象”吗

今天每日精进我们学习一本管理学领域的经典作品——《彼得原理》,作者:【美】劳伦斯·彼得、雷蒙德·赫尔 。

你工作的地方有这些“怪现象”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本质上描绘的是一种非常荒诞,但又特别真实的职场景象:一个人如果本职工作表现好,通常会得到晋升。但是这种晋升制度,本身有一个悖论——即便你不停在超越自我,但随着不断晋升,终究会达到能力的极限,进入不胜任状态。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推论:只要时间足够长、层级足够多,那么层级组织的每个职位上,最终都是不胜任的员工。

听起来是不是很要命?这就是这本书说的“彼得原理”。彼得原理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并称为西方管理学的三大发现。我们一起来看看。

领导思考“该提拔谁”的问题时,常常有两套标准。一是看“产出”,工作能力越强,越容易晋升。但是,管理者很容易忽略一点:新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和旧岗位往往差别很大。很多技术专家被提拔成管理者,然而因为缺乏管理知识和大局观,常常导致两个后果:公司少了一个能干的技术专家,多了一位糟糕的管理者。

另一套晋升标准,是看“输入”,即员工是否服从安排,按照规矩办事。安于现状的上级,会用这套标准来考核员工。如果被这类领导用“可靠”“懂规矩”等词语评价,基本上就拿到了“职场平安符”,可以安稳地在岗位上混日子。

如果领导更看重员工的“输入”,还会导致一种职场怪现象:能力突出的员工,反而被排挤。因为他们往往想法很多,却不那么听话。他们的存在,不但构成了对平庸上级和同事的挑战,还可能破坏组织的稳定。所以这类“过分胜任”的人,就会遭遇职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被反向淘汰。很多工作不胜任的人,会用一些巧妙的“职场伪装术”来掩饰。这里教你4招常见的伪装术,下次再看到别人使用,你就能轻松识破。

招数一:不断准备。这类人就像拖延症患者 ,很少直接行动,会把时间都放在研究上,直到错过最佳行动时机。行动没法开展,也就不会暴露自己不胜任的问题。

招数二:枝节问题专门化。这些人绝对不会冒险去做重大决策,而是把精力都放在细枝末节上。比如一些学校的校长,每天关心的是有没有人破坏花圃、教室够不够安静,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却从不讨论。

招数三:用形象代替表现。这类人最会做表面功夫,以彰显自己的能力。比如某些领导只在乎“门面”够不够气派、名声好不好听,对工作的具体开展却不闻不问。

招数四:专攻一点。不胜任的医生,为了避免暴露研究能力的不足,就会专门研究只有几个病例的极罕见病;不胜任的文学批评家,就会去写类似《三流文学作品中逗号使用情况的比较研究》这种毫无价值的论文。

如果你是一个能干的管理者,你的头等大事肯定是要揪出那些“假装胜任者”。不过别忘了,还有一件事同样重要——识别“假装不胜任者”。你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会有人要假装不胜任呢?答案可能有两种:

① 组织中的“小白兔”。他们通过假装自己不胜任,来避免承担责任。他们的能耐不大,但也很少犯错。这类人的存在,会导致周围人的平庸化,不利于团队长期的发展。

② 团队中的“刺头”。他们对公司没有认同感,专横独断,会有意疏离自己和组织的关系。久而久之,会造成公司内部的不和谐。

虽然作者嬉笑怒骂,但我们要感谢他,他还是给出了“药方”: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企业能够通过再造管理流程、压缩管理层级,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从而缓解不胜任困境。也许在未来,当层级组织不再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组织形态时,彼得原理的魔咒也就可以完全消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工作的地方有这些“怪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