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有限的钱,实现更大的“幸福购买力”?——《怪诞行为学2》

《怪诞行为学2》作者丹.艾瑞里,是美国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心理学和商学的“双料博士”。在本书中,作者用社会当实验室,用真人当“小白鼠”,探索非理性决策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教授我们驾驭非理性的方法。告诉我们“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做出完美决策”!

如何用有限的钱,实现更大的“幸福购买力”?——《怪诞行为学2》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该书语言风格妙趣横生,用行为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很多生活中的现象。诸如:

1.你会选择谁做你的终身伴侣?

2.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绩效?

3.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忽略许多人的痛苦?

4.为什么在线约会比不上媒妁之言?

5.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等等,而让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第六章:适应的法则:如何提高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人是有适应能力的动物,能习惯于一切事物。”——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的身体对环境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从严寒的北极到炎热的沙漠,无处不有人类的踪迹。如果你从阳光明媚的室外突然走进黑暗的屋子,你会什么都看不到,但很快你就会适应而看到屋子的轮廓并找到开关。对光的适应能力只是人类总体适应能力的一个例子。人们遇到新的气味、物体表面、温度、环境噪音等,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一开始,大家都有明显的感觉,但时间一长,人们就逐渐不再注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习以为常了。

孔子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身体如此,心理层面的适应也同样。

1.快感适应

比方说,我第一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并拿到8000元奖金时,兴奋了好久。钱一到手,就计划了N多要买的东西。后来几年,又连续拿了几次优秀员工奖金,虽然也开心,却再也找不到第一次拿奖金的兴奋了。

我刚买新房时,心情也是无比激动。每天下班后,在家里入户花园的躺椅上看看江景,是何等的惬意!过了几个月,一切又归于了平淡,自己再也没有闲情在花园看江景了。视野开阔的无敌江景也失去了原来的魅力。

这种情绪上的逐渐稳固现象——原有的正面感觉淡化,负面感觉也减弱——作者把这一个过程称做快感适应。

我每一次升职和加薪都会很开心,但这种感觉通常持续不了太长时间。一旦习惯后,快乐程度总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

2.痛苦适应

我同事的外婆年70,几年前丈夫病逝。老太太哭得死去活来,仿佛天都塌了下来,悲痛欲绝。可是,不到一年,她又结识了一个细心周到的老先生,老太太很快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早把前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可惜,好景不长,3年后,第二任丈夫又病逝了。这次老太太伤心程度可是远不如第一次丧夫了,大哭了一场,没多久就该吃吃,该睡睡。

按理说,她和第二任丈夫感情更好(他们还曾打算去海南拍婚纱,加起来都快150岁了,我真佩服他们的勇气),应该更伤心啊?是适应性让老太太有了免疫力,她很快适应了痛苦。

可见,从长远来看,我们遇到了好事,最终不会像预想的那么幸福;发生了坏事,我们也不会像原来料想的那么悲伤。生活终将继续。

作为消费者,我们逐渐增加消费,希望买来的新玩意能让我们更幸福。的确如此,新买的汽车能让我们感觉非常神气,不过很遗憾,这种感觉也只能保持几个月。我们又去寻找新的事物,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新电脑、新太阳镜,或者再买辆新车。

这个推动“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怪圈又称作“快乐水车”。我们期待到手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幸福,但却意识不到这种幸福只是短暂的,结果一适应了又去追寻别的。

适应性是把双刃剑,它既能让我们适应重大痛苦,也能降低我们的幸福指数,让我们因适应性而“身在福中不知福”。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但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无法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尽管那样也未必幸福)。

3.如何用有限的钱,实现更大的“幸福购买力”?

书中给出了三个建议来帮助人们善用适应性,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一.放慢愉悦过程和缩短痛苦过程

一套新沙发可能让你高兴几个月,但是,在沙发带来的兴奋感没有消退之前不要买电视机。如果你需要大幅缩减开支,以上的原则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你想减少消费,就应该搬入小一些的公寓,切断有线电视,不再喝昂贵的咖啡,把消费降下来,长痛不如短痛——当然,一开始感到的痛苦会大一些,不过从长远来看,痛苦的总量肯定会小得多。

拿我旅游来说,春节出国旅游后,我就会把年假安排在下半年。而国庆出国旅游后,我则会把年假安排在上半年。把旅游时间拉开,上一次的旅游回味慢慢减弱后,又可以期待下次旅游。这样就可以让假期快乐效应最大化。毕竟,我一年只有两次出国旅游机会。两次旅游之间,我会安排一些短途的2-3日游,以安抚我那因长久无法出行而躁动的心。

如果不是碰到如双11一样的特价,我会有意把购买心仪物品的时间拉开,让物品带来愉悦效应延长。

二.为消费封顶

我的理解就是尽量少购买远远超出你现有收入水平的东西。一旦习惯于那样的消费模式,而收入水平又不足以支撑时会非常痛苦。

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是:幸福指数=能力—欲望。其实不管你的能力处于什么层次,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超过能力,都能保持幸福状态。现代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远远大于自己的能力,而又不知道或不愿意付出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在收入很低时,每年照样去旅游。当然只能是国内,基本上能乘火车绝不坐飞机,住宿预算一般不超过100元每晚。所以,尽管那时候我能力有限,但我严格控制欲望,为自己的消费封顶。穷游也很开心!

三.把投资从那些给我们持续不断体验的东西转到短时间的转瞬即逝的体验上去。

比如,家具和电脑等一般给人长期体验,我们很容易产生适应。另一方面,一些短暂的体验(比如旅游,听音乐会等)转瞬即逝,你不太可能对它们产生适应。

如何用有限的钱,实现更大的“幸福购买力”?——《怪诞行为学2》_第2张图片
地中海,土耳其

举例来说,我一同事很爱买各种名牌包,而我则喜欢旅游。对同事来说,我一趟澳洲旅游的费用她还不如买个包。她认为旅游很浪费,因为包她可以天天用,长久拥有。而旅游10几天就过去了,没有实际的东西剩下。

可是,旅游这种体验带来的快乐感觉持续的时间是她无法想象的。并且这种快乐体验不容易被适应,因为很少有人能够一年四季始终处于旅游状态。旅游事前给我带来了期盼,旅游时给我带来了在路上的快乐,而旅游后,我还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幸福源于畅想和回忆

实物对人的幸福的长远效应可能比你预期的要小得多,而旅游、听音乐会等体验式消费给你的带来的长期愉悦和记忆则可能远超出你的想象。

如何用有限的钱,实现更大的“幸福购买力”?——《怪诞行为学2》_第3张图片
悉尼歌剧院音乐厅

2015年8月15日,我在悉尼歌剧院听黄河大合唱的愉悦感觉延续到今。那铿锵有力的大合唱,在歌剧院顶级的音响效果的烘托下,仿佛余音绕梁,时不时地回荡在我耳边。今年的8月15日,我仅凭记忆就很快写下了《8月15日,我在悉尼歌剧院》的文章,再次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重温记忆,让幸福再现,这不正是体验式消费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吗?

我不反对买买买,但我更愿意为体验付费,为情怀买单。

最后,小结一下,放慢愉悦和缩短痛苦过程,为消费封顶,增加体验式消费就能用有限的钱,实现更大的“幸福购买力”。

类似文章,敬请关注:吃自助餐时,如何使自己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化?——《怪诞行为学3》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有限的钱,实现更大的“幸福购买力”?——《怪诞行为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