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紫宸 高歌 2021年4月21日,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最后一天,一场关于中国双循环战略的讨论被安排在了这天的上午。
博鳌的这场论坛由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做开场。曾培炎说,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国内外都非常关注。
为什么双循环战略会在这个时期被提出,并为中国未来长期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格局定调?
曾培炎总结过去说:“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都是分阶段推进的,发展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深度地参与了国际分工,有一段时间形成了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冲击,中国扩大内需使得我们有效应对了外国风险。”
近几年来,中国加快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改善了供求关系,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万亿人民币,已经拥有14亿人口和10亿多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大市场。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往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作为提供国内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底层逻辑必须转向以依靠创新和改革为主的来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逆全球化潮流以及新冠疫情大流行叠加的外部国际环境,使得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明显减弱。
在上述两个前提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主动的决策。
当我们关注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该关注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曾培炎提炼了五个关键词,这五个关键词是“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深化改革”。
为什么是“扩大内需”?曾培炎说:“大国经济优势,内需是主导,而且内部可循环,中国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结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为什么是“畅通循环”?曾培炎说:“畅通不是简单的物流畅通,而是在生产要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均衡高效循环的流转,要消除瓶颈的制约,构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的提高经济生产的效率。当然了,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同时,产业国际大循环也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循环是互联互补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为什么是“科技创新”?曾培炎说:“中国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克服一些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突破一些产业的瓶颈,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在这方面我想强调一句,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
为什么是“绿色发展”?曾培炎说:“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做出的庄严承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将在中国社会发生广泛而系统的变化,无论是产业、技术、投资还是消费、结构、发展方式都将深度结合和重塑。”
为什么是“深化改革”?曾培炎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改革问题,要运用改革的思维和技术的办法,在科技创新、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高水平的开放、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清除要素流动的机制性、体制性障碍,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体系。”
曾培炎认为,总的来说,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中国开放的大门是不会关闭的,只会越开越大。”
他判断,随着内部循环的愈发顺畅,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会不断释放,这也将支撑带动外部的循环,吸引更多的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这将为各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市场空间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同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加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着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国有、民营、外资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曾培炎在最后说,中国将在持续推进商品服务、资金、人才这些要素流动性开放的基础上,强化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性的开放。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已经正式完成了RCEP的核准程序,与欧盟也如期完成了BRT的谈判,同时积极加入CPTPP,并且支持推动WTO进一步的改革。未来中国将更好的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也有利于国家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和更加有序的世界经济秩序,推动全球化的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曾培炎的解读令人相信,在双循环战略的支撑下,中国与全球在未来不仅不会割裂,还将以新的姿态和方式,与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开放”,不断扩大的开放,也让中国在未来持续推进改革成为了题中之义。
参加这一场双循环战略讨论的,还有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海南省委、常务副省长沈丹阳,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以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等。
彭森认为,改革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加快构建新格局本质是一个改革任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发展是发展问题,但要解决这些,最关键是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机制因素,这包括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城乡发展的关系等,这些问题涉及的大格局调整实际上就是改革。
彭森说,“扩大内需”,也即扩大中国的消费能力和市场规模,实际上这方面的改革也相对滞后,包括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等,可能要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快资本的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加快劳动力的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此外,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同样需要改革,需要“十四五”期间能够有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
在彭森看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制度的竞争。双循环需要中国更多参与到国际治理、国际发展、国际循环这个大环境中去,不论是加入RCEP还是签订中欧投资协定,以及准备加入的TPP,这都要求中国在制度开放方面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而对外开放也倒逼中国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贸易规则和国际更多的接轨,最终在零利率、零关税、零补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朱民则就曾培炎的发言解读称,双循环有两个制高点,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市场,这对内循环很重要,但也有赖外循环的支持。
“外循环决定了中国对世界合作的基调和态度,”朱民说,“中国越做越大,中国和世界的合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制度设计,中国加入RCEP、中欧投资协议等,这都是合作的平台,这对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都特别重要。”
朱民最后说,中国内循环走好了,中国稳住了,全球就稳住了。中国制造业是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中国稳住了对全球有重大意义。中国融入全球,全球稳住了,反过来也推进中国的发展。两个循环结合,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也是全球经济在今天这个节点上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改变。
当然,正如与会人士着重点出的,面对现在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中国如何应对这一形势,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如何通过高水平、系统性的改革开放,实现一个高质量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