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命犬子,少年时十分喜欢读书和击剑,成年后因为喜欢战国时赵国的丞相蔺相如,因此改名为相如。靠了家里面的财富,司马相如谋求了一个郎官的位置,侍奉在孝景帝的左右,但是因为孝景帝对于辞赋并不欣赏,因此司马相如一直没有得到提拔的机会。司马相如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很厌烦,刚巧梁孝王进京,身边带了一些能言善辩的游说之士,司马相如和这些人十分投缘,于是他便以自己有病为由,和梁孝王回到了梁地。司马相如和这些文人及辨士相处了好几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他创作出了著名的《子虚赋》。

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_第1张图片
腹有诗书气自华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了京城,这个时候他家已经败落,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而司马相如又没有合适的工作,生活十分窘迫。这个时候和他关系不错的临邛县令王吉对他说:“你长期背井离乡,做官求仕也不顺心,不妨到我的小县城来看看。”司马相如便来到了临邛县,王吉把他安排在一个小屋子里居住,并每天都虚情假意的去拜会司马相如,他并没有真的想帮助司马相如,只不过是想接着司马相如来向世人说明自己是一个敬贤礼贤的人罢了。开始的时候,每当王吉来拜访,司马相如都热情的接待他,但是后来他发现了王吉的意图,便让自己的随从和王吉说自己有病在身,不能见王大人了。王吉并不生气,还是十分恭敬的对待司马相如。

县城里的首富卓王孙听说了司马相如来到了县里,并且得到了县令的厚待,便也想设宴来邀请司马相如。可是司马相如拒绝了卓王孙的邀请,卓王孙便请县令王吉去邀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好在推辞,就来参加卓王孙的宴会。司马相如生的器宇不凡,谈吐超出常人,在座的宾客们都十分惊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县令王吉拿出了琴放在了司马相如的面前,说久闻司马相如擅长琴瑟,请司马相如为大家弹奏一曲。司马相如稍加推辞之后,就当场为大家弹奏了一曲,大家都惊为天人。其实司马相如弹琴是有目的的,他久闻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才貌兼备,通音律懂诗文,因此便想通过自己的琴声来引起卓文君的关注。卓文君也知道司马相如是当世才子,但担心父亲不同意自己的司马相如的婚事,因此就和司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卓王孙十分生气,便说自己不会救济女儿和司马相如,让他们自生自灭去吧。

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_第2张图片
凤求凰

到了成都的家中,家徒四壁,不久卓文君就对司马相如说堂堂七尺男儿,不能让自己过的更好,是自己的无能。以相公的文采和能力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不如我们回到临邛县去做点小生意,还可以向兄弟们借点钱做为本钱,日子不会过得这么窘迫。他们回到临邛县开了一家小酒馆维持生计。卓王孙知道了之后感到十分羞愧,在朋友家人的劝说下,就给女儿女婿分了一百名奴仆和很多女儿出嫁时应该得到的财物,二人便返回了成都,购置了田地和宅院,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司马相如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汉武帝看到了《子虚赋》,他感慨到自己不能和这个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汉武帝身边的一位官员和司马相如关系很好,便说据我所知这篇《子虚赋》是我的好朋友司马相如所写的。汉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说《子虚赋》不值得一提,请让我写一篇关于天子游猎的赋,写成了之后就进献给您。不久之后司马相如把写成的天子游猎赋进献给了汉武帝,赋中的最后一部分劝天子节俭自律,这让汉武帝看了之后十分满意,立刻加封司马相如为郎中。司马相如开始时来运转了。

司马相如担任郎中多年之后,有了展现自己政治才能的机会。唐蒙在处理西南夷的问题上手段过于狠辣,造成了地区军民的恐慌,因此汉武帝让司马相如草拟诏书,说唐蒙私自行事,他的做法并不是汉武帝的本意,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司马相如同时建议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这样可以给汉朝带来巨大的利益。汉武帝便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司马相如到了西南夷之后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的岳父卓王孙感到自己的这个女婿确实光耀了门庭,便把自己的很多财物分给了卓文君,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享受同样的待遇。

司马相如顺利的造成了使命,西南夷的很多小国家都对大汉俯首称臣,汉武帝对司马相如办事得力十分满意。其实司马相如也曾经动摇过,因为他到了蜀郡之后,很多蜀郡的元老都说开发西南夷没有什么用,就是劳民钱财的行为,司马相如也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主意是自己出的,如果反悔的话,汉武帝不会轻饶自己,因此司马相如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写了一篇赋用来说明自己出使西南夷的本意,蜀郡人的担忧,自己的对策,用来让百姓明白天子的本意。大家读了司马相如的这篇赋之后,都忘记了自己的意见,认同司马相如的观点,很多人感叹到人的文字能如此优美,既弘扬了大汉天子的美德,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

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_第3张图片
趋炎附势的文人

司马相如是不完美的,他的文章优美语言流畅,行文如高山流水,但是缺少治国上真正的真知灼见,很多文章更是为了对汉武帝歌功颂德,缺少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且曾经想放弃糟糠之妻,这些都为世人所垢弊,不过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才是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