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司,巴菲特和芒格

巴菲特寻找出色的公司,他会在出色的公司上下重注,当然要在一个非常有吸引人的价格的前提下。巴菲特的几次成名的投资,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列,都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才出现一个适当价格。出色的公司就像钻石一样稀少,投资者知道一家公司优秀需要很长时间。中国市场有个变态的特点,齐涨齐跌。比如2015年那次牛市,互联网金融涨10倍20倍很普遍,创业板市值在2012年小于30亿的公司都上涨了10倍多,现在整个A股很少看见市值小雨100亿的股票了。稍微质地好一些的,股价就已经透支未来几年的业绩。

巴菲特认为商品分为普通商品和有护城河的商品,普通商品是指挣扎在激烈竞争之中,没有任何特殊的自我保护,你能做,别人也能做。如果别人的产品比你的售价低,客户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你。生产这样商品的公司很危险,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喜欢当地独家的报纸,可口可乐,电视台,美国运通,吉列,它们都是生产特殊商品的公司。

据我所知,有很多个人投资者和机构采用计算机预测股价,进行量化交易。也就是出现什么样的价格形态买入,出现什么样的图形卖出,编入代码,由计算机执行。有很多技术上的指标来告诉交易者目前市场出现什么样的状态,而且还相当准确。华尔街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招聘最顶尖的数学家,使用性能最先进的计算机。我想他们很容易将市面上投资类书籍,不管是技术面的还是财务指标类的选股投资方法,硬化到计算机中,让电脑完成交易。但是为什么还是每年有那么多基金,机构跑输市场呢?有一个原因。

通过计算机筛选出财务非常稳健的公司,比如在足够长到具有决策意义的一段时间里,利润率,ROE,增长率,负债率,现金流等等财务指标都很优秀的企业,然后再通过计算机在一个低价区买入,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最终肯定会获得一个非常好的投资结果,至少比指数高很多。因为指数不管好公司烂公司一并计入在内,而经过挑选的公司会比指数好,因为至少不会挑选亏损和经营下滑的公司。

上面的假设成立吗?如果成立,那么投资盈利也未免太容易了,那么多分析人士,学院派,绞尽脑汁的开发新的投资方法,独门秘籍,每年有大量的投资书籍问世,全部是在浪费资源,因为现有的知识已经足够获得很好的收益了。可见,金融界人士并不认可上面的假设,因为他们依然像蜜蜂一样,像古代寻找炼金术和长生不老秘方的术士一样,虔诚忙碌,长年累月买入卖出频繁交易。到底成立不成立,用历史数据可以证明,因为金融界过去200年发生的事,今后200年会照样发生。因此研究过去的股市数据,看看是否符合上面的假设,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们先看看过去200年的数据。200年前投入1美元买入美国股指,那么现在你讲拥有约70万美元,在这期间什么都不需要做,不用管战争,社会动乱,经济危机,总统遭枪击,统统不需要关心,不需要选股,不需要分析公司,不需要看价格图形,仅仅是等待。

问题来了,既然仅仅靠等待就能获利的事情,金融界还如此的忙碌。第一,可能因为人们不相信有那么好的事情,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被人类的文化传统所不齿。但是"天道酬勤,股道正好相反",这句话好像是滚了60年雪球,财富从9000块滚到600亿的巴菲特说的。第二,就像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死亡一样,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是悲观派,不相信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向上的,不相信股指永远是向上的,悲观派是绝对不会炒好股的。反观投资大师,巴菲特,彼得林奇,费雪,都是坚定的死多头,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的持股不动,费雪也一样,彼得林奇反复强调"大局观"在投资中的重要性,大局观就是相信不管发生股灾还是怎么样的社会动荡,股指长时间看总是向上的。第三,人们总是很短视,比如很短时间里亏钱或赚钱就觉得自己真的赚了或亏了。虽然告诉他们,迟早会涨回来并且最终盈利,且跑赢所有保值工具。但眼前血淋淋的现实没办法让他们相信未来的美好。

两类公司能够赚钱,第一类,低估的公司,增长率很好,财务稳健,但市场估值给的很低。第二类,符合未来产业的公司,这类公司代表着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是人们未来的消费方向,市场的估值会给的越来越高,但公司的业绩迟早会消化高估值。与之对应的亏钱的公司,业绩很差,没有未来,落后产能,估值高,纯碎是赌徒筹码的公司。

今天读《滚雪球:巴菲特传》(上)里面提到一个细节,芒格和巴菲特之间刚建立友谊时,巴菲特劝芒格把投资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在他们相遇之前,芒格已经开始着手做投资了,但是是兼职做投资,并没有投入很多精力。芒格的主业是律师,然而他逐渐认识到要靠律师赚到让他可以获得自由的钱真的太难太辛苦,又需要太长时间了。芒格崇拜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也是我很喜欢的历史人物,记得本人读的第一本比较厚的书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写的自传,本杰明很早就实现财务自由,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个有情怀的人首先必须财务自由,要做有情怀的事必须先有钱。富兰克林做到了真正的有情怀,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开办大学,建图书馆,参与政治。因此作为同样是富兰克林崇拜者的我很能理解芒格想快速发财的渴望,与其说渴望发财致富,不如说芒格渴望自由,渴望不被世俗的事务束缚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有意思的是,巴菲特说他比芒格幸运是因为他不必像芒格那么拼命,因为巴菲特很早就涉足投资,25岁就有18万美元,当时的18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80万美元都不止,因此巴菲特可以自由自在的去图书馆看一天书,去大学旁听心理学课程,去专心的研究投资。而芒格呢,有一段耗费精神的不幸婚姻,坚持8年但最后仍然以离婚收场,一个孩子得白血病去世,有4个孩子要养,另外又需要辛苦的工作赚钱养家,没有那么多时间从事股票研究。巴菲特理解芒格,因此劝芒格更加认真的对待投资,因为他知道芒格的理想,也知道实现理想的途径只有靠投资才能实现,而且芒格有这个能力驾驭投资。巴菲特不想芒格浪费自己的才能,继续浪费时间在无意义回报微薄的律师职业上,尽快靠投资实现财务自由,实现自己的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公司,巴菲特和芒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