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概念,信息,知识的探讨

关于概念,信息,知识的探讨_第1张图片

前言

之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些讲历史的书,却感觉对自身的获益不多。仿佛自己获得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故写此文认真探讨一下信息与知识的分野。好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方向性。

一.概念

“知识本质上就是一个个名词,那些硕士生啊,博士生啊只不过比你们知道的词更多一点。”

最初我记下这句话是因为他的奇葩。这种简单的归因竟出自一个大学老师之口,我真的深感意外。但时光荏苒,当我开始讨论知识,信息与概念时,便深深的感觉到了这句话的份量。

何止是知识,人类的一切精神,都是由概念组成的。比如我述说下面这句话:

地球是圆的。

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你分别调用了地球和圆的概念。而当我说地球是锟斤拷。你就会当场懵逼,因为你并不知道锟斤拷对应的是什么概念。所以你也无法理解这句话。即当你在进行精神思考时,你必须要调用一些概念才能使其正常运行。

但我所说的概念一定与你理解的概念不一样。我所说的概念请参照下面这句话:

地球只是一个词,不是一个概念,地球的概念才是一个概念。只是我们为了便于交流,所以用地球这个词来指代地球的概念。


关于概念,信息,知识的探讨_第2张图片
单精神世界表述情况

在概念转化为我们表述的词语时会面临三种问题,

1.概念的简化。

你会发现,我已经用了近500字和一幅图,试图来阐述我的精神世界中的概念这个词的概念。而如果我单说一个词,叫概念,你并不能get到我所说的这么复杂的内容。我说地球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精神世界中的地球的概念可能包含五大洲四大洋,南极北极,地球一亿三千万年的历史。但我说出地球这个词时,他只包含了地球这个概念的指代,当别人听到这个词时,他会调用他自己精神世界中地球的概念,把我说的地球理解为二百万年的人类史。误会就是这么产生的。

2.表述的共用。

当我说苹果时,你会做何理解?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可以用同一个词语表达。理解的人如果对于这个词有多种的概念,也会做出多重的解读。很多情况下的双关语,就是采用这种套路。比如你女朋友说她要苹果,她明明可以说清楚她要的是苹果手机,她偏说她要苹果。你给不给?你不给,她不满意。你给了,伤肾。你说给不给?人们喜欢彼此都留有余地,所以往往会采用这种双关。但这种一词多义其实也伴有一些问题。比如你女朋友真的想吃苹果,结果你给人一部苹果手机,她不满意不说,还伤肾。

3.表述匮乏

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能简短的表达的。比如你要描述一种手机,他和一般的手机不一样,他可以根据人类的脑电波分析出人想干嘛,而他的外观也不是一块黑色的屏幕,而是一个围绕你转的小的机器球。当你要向别人述说这种概念的时候,你就必须向我这样大费周章地去描述。而不同的精神中这种概念形成了共识,人们可能就会创造出一个新词去概括这个概念。比如保姆球,智机等等。

经过这些想必你已经理解了概念的概念了。而接下来就是信息的概念,准备好了吗~

二.信息与知识

地球是方的。这个是一个信息还是一个知识?地球是圆的。这个是一个信息还是一个知识?

这两个问题先按下不表。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建议一定要先明确他们的定义,但给事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定义,就是你的精神世界中对这个事物的概念是啥样的嘛。那么既然是精神世界中的概念,那一定是主观的嘛。也就是说,我的概念与你的概念可能不一样,这样我们就很难拿出一个客观的标准说知识的客观定义就是XXX。而我之后的内容就是在阐述信息与知识在我的主观框架下的关系。(这就是哲学无力的地方,非哲学者往往认为存在一个客观正确,所以言之凿凿丝毫、肆无忌惮。但哲学者往往致力于先弥合二者之间的主观认知差异。)(再补一句,人类创造的东西是存在客观定义的,比如代码,比如账目。但知识,善恶等,都是人类总结出的概念并将其命名。说了是总结,所以必然是丧失了很多精度的。)

OK,那我正式开始解答地球是圆的,地球是方的到底是信息还是知识。首先,XX是XX。必然是一条信息。我把所有概念的连接、整合,称为信息。于是当我提到相声演员你能想到谁?岳云鹏?郭德纲?为什么你能从相声演员一词连接到岳云鹏郭德纲?因为你有两条信息。岳云鹏是相声演员,郭德纲是相声演员。如果再皮一点,我们说相声演员是人,所以岳云鹏是人。经典的三段论看到没有。

但是有人会说,地球是圆的就应该是知识啊。你怎么能改一改信息的定义就把他归为信息呢。但既然要说知识。先得明白知识的定义吧。我抛出两个定义,因为这两个定义的得票率都挺高的。都看得像真的。

定义一:知识就是有用的信息

定义二:知识就是正确的信息

从这两个定义不难得出第一个结论,即成为知识的前提就是他得是一条信息。也就是知识其实也是信息,只不过是信息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而第二个结论我们需要在有用与正确间探求。仔细看看这两个定义,知识是我们需要定义的概念,信息是我们已经定义了的概念,所以,只要我们得出有用和正确的定义。知识的定义也就昭然若揭了。但有用和正确的定义并不像信息那样下起来比较简单。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正确和有用的主观性比信息强的多。

而如果碰上这种主观性比较强的概念,我会借用我在《忒修斯之船》一文提出的一个概念,叫程度性,我来简述一下:

如果把忒修斯之船上的木板全部换掉,他还是不是忒修斯之船呢?回答是或不是都是不全面的论断。因为可能只有40%的人认为他是,而你恰巧在这40%的人之中。你不能说忒修斯之船还客观存在,但你可以说,他现在的存在性大概在40%,因为有40%的人认为他是忒修斯之船。而这个数字趋近于0%时他就是不存在了,而趋近于100%时,他就完整的存在。他现在的状态,只是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

以此概念照搬到正确与有用,总有人说学这学那有什么用。还有人说你毕业应该好好找个工作,不工作不对。但当我们摒弃非黑即白的逻辑,将正确与有用换成正确性与实用性。定义便清晰明朗许多。(很简单,我们不能给正确下客观上的定义,因为我们对于正确的主观定义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主观定义加个总,这就得到了正确性!)

那么复述上面两条定义:

定义一:知识就是实用性高的信息

定义二:知识就是正确性高的信息

并且可以把很多实例放进这两条定义中。你发现一旦有了程度的概念分析起来就容易了很多。如下图:

关于概念,信息,知识的探讨_第3张图片

当然我首先要澄清,之所以说星座和中医正确性低完全取决于所有主观意见之和!其意思并不是大多数人都不信星座,而是其正确性并未像语言,明星八卦这样的客观事物那样板上钉钉。同样的,电视剧情和明星八卦显然是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有点实用性,但比起中医和语言,着实差了很多。

在此图中,我认为语言,手机使用,星座和中医的知识性比较高。所以,我的定义是:知识就是实用性更高的信息。

后记

写到此处戛然而止确实有些唐突,本想再探讨知识的生成,但对于我来说可能已无必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没举出到底为什么知识的定义是定义一而不是定义二。直到我画了那张图。而之后知识的生成其实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从实用就是知识的角度说,你创造出一个实用的就好了,互联网,T字型记账,不都是人们自己创造出的知识吗。而从微观层面,当我们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这些概念会产生连接啊,其中知识的形成不是理所当然吗。(当然大部分是信息)我相信借助此文我已经分清了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就到这里,嘻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概念,信息,知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