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大伟是谁么?

没错。大伟就是我,我就是大伟。江湖人称伟哥。

那么,现在你拿出一只笔,写下对大伟的三个评价。

不管你写的是什么?

我可以肯定的说你写的都不对,或者说不全对。

比如,你对大伟的评价是:外向,积极,勤奋。

实际上大伟对自己的评价是:内向,不自信,爱学习。


我们来回应一下题目(要不有人说大伟是标题党了)。你以为你以为的是你以为的么?答案是不一定。

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话语都不陌生: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

我们都是井底之蛙。

别人的世界你不懂。

我的世界你又怎么了解?

你了解我么?你理解我么?你怎么知道我说的不对?

上面的语言和词汇都描述了差不多一个道理:我们的认知是有局限的。


问题来了,认知具有会有哪些问题呢?问题特别多,为了可以更好的说明这个观点。我来给你几个例子。

比如,你有一个下属,刚刚入职。他最近上班迟到了两次。你很可能脑补一个对他的印象:有点懒散,态度不积极,而且这种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

再来。如果最近你由于各种原因不幸也迟到了。你会对自己怎么评价呢?你估计不会认为自己懒散不积极。一般会认为北京的的交通太差了,太堵车了,所以我迟到了。

同样的问题经常上演。

比如情侣,男孩忘记了女友的生日,女友可能会认为男孩不爱她了。女孩忘记了男友的生日,男孩一般不会有女孩不爱他的感觉。

比如职场上。销售人员业绩不好,经理往往认为下属能力有问题。代表自己可能经常会认为是环境不好或者公司政策有问题。


总结一下。

对于别人的行为或者错误。我们往往归结为,或者上升到别人的性格,人品,道德等方面。这个叫做态度归因

对于自己的行为或者错误。我们往往会归结为引起这件事情的客观情况。对于自己错误,我们开脱为客观情况。这种情况叫做社会情境归因。

简单来说,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有三个状态。真实自己,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可能有100种状态)。

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的目的都是让真实的自己变得更好。或者说用一些办法可以让自己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越来越一致。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是 自己眼中的自己 略微好于 真实的自己。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盲目自信的。这是大多数人的状态。

一种情况,自己眼中的自己 远远好于 真实的自己。这是自负或者虚荣。

还有一种情况,自己眼中的自己 不如 真实的自己。这种情况可能是自卑。


别人眼中的你 好于 真实的你。 对你太过盲信。

别人眼中的你 不如 真实的你。对你不了解或者误解太深。


看了这么多情况。你现在肯定在反思。这么复杂。我原来对某某人的评价对么?如果你开始这么思考。恭喜你,你开始进步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对自己或者对别人的评价更准确一些呢?办法是有的。大伟尝试给你几个建议?

1,保持学习和空杯心态。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视角。

2,保持思考和反思。启用元认知。

3,不用轻易的做出判断和给别人打标签。

4,不要迷信权威。

5,尽可能多的收集一些资料,参考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