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三杀》观后札记(上)

第一场 抉择东西

2016年7月17日,傍晚。

向东,《吴汉三杀》;向西,《铜雀台》。

一边是从未听过的扬剧,一边是正宗乡音的越剧;

一边是知之甚少的新汉,一边是打小熟读的三国;

一边是沧沧推荐政王子,一边是嫡亲老乡方女王。

是不是两难的抉择?并、没、有!

感谢沧沧的牵线,感谢剧团小汤哥的赠票,加之那惊鸿一瞥——

一路向东,就这么简单。

而对于吴汉来说,他的抉择,会这么简单么?

《吴汉三杀》观后札记(上)_第1张图片
《吴汉三杀》引自网络



第二场 印象扬州

扬州于我,从未亲见,只是听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不要欺负我没文化,我读过小学的哦!

本应伤感的离愁别绪,却因为扬州而拢过一缕温暖与浪漫。

而记忆中,最早听到扬州话,应该是收音机里上海电台的《滑稽王小毛》,这个吴地方言轻喜剧系列节目,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上海人对于苏北人的偏见,尽管扬州其实属于苏中。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而全国人民更熟悉的,应该是韦小宝这个无赖吧!除了对七美和四院的幻想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辣块妈妈”和“乖乖隆地冬”,尽管前者是不是扬州话还有待商榷。


第三场 爱恨情仇

然而,扬州并不只有浪漫的儿女情长。

如果你还有印象,你可能会隐约记得,李白的那首诗,题为《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即今扬州。

有一首琴曲,曰《广陵散》。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谗被害,临刑索琴弹之,曰:“《广陵散》於今绝矣!”——《晋书·嵇康传》

再来看看,此曲所托何事——聂政刺韩王以报父仇!

扬州十日,无论对于其细节真伪还有多少争论,战乱带来的创痛和悲伤何忍卒想!

扬州,“烟花三月”与“两分明月”之下,隐隐带血的家仇国恨,能与谁道?

扬州扬剧,《吴汉三杀》,正是激荡于家仇国恨和儿女情长之间的一出悲剧!


第四场 难问因果

如果说,家仇国恨和儿女情长,是《吴汉三杀》的大因果,那么,作为导火索出现的新主刘秀即为小因果。

看上去,没有刘秀的“驰关”(第一场),也就不会有吴汉的“反关”(第九场);而男主角吴汉作为武生,真正的对手武戏恰在终场“反关”。

“驰关”,“反关”,仿佛断断不可少。

许我武断一把!我斗胆建议,“驰关”,“反关”皆可删。

“驰关”可于前情概要处简要交代;而观众中不止我一个,看到第八场“三杀”,以为剧终,情绪满满中,戛然而止,带来的却是余音绕梁,回味不止。同时,以“三杀”止,正切剧名《吴汉三杀》;否则,就还是叫《潼关恨》(此剧另一名)好了。

九场缩减为七场,情节更紧凑,矛盾更集中,演员和观众也会更投入剧中。

武戏文演,东边母亲西边妻,母亲苦谏妻苦泣;武生文唱,身上甲胄手上剑,甲胄难解剑难闲。文更胜武!

自古爱恨情仇,从来难问因果。

《吴汉三杀》观后札记(上)_第2张图片
《反关》,图片提供Connie


楔子 倚天屠龙

今天,充当一回六神磊磊,除了《鹿鼎记》,再来说说《倚天屠龙记》。

要问《吴汉三杀》到底讲的什么故事,这么说吧,如果你读过《倚天屠龙记》,我来帮你简单捋一下人物关系:

张无忌,十岁父母被逼双亡,身负家仇;为张三丰徒孙,后任明教教主,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反元,可谓国恨;爱人赵敏,大元郡主。

吴汉,七岁父亲被王莽所害,身负家仇;其父遇害,皆因力挺汉室,怒斥王莽篡位,坚决反新,可谓国恨;妻子兰英,大新公主。

本人没有深入研究过心理学,不敢断言童年失去至亲甚至双亲,会对其以后性格养成有何深刻影响;不过,在上述两位男主的人物设定中,除了几乎相同的外设,内在性格也非常接近——外强中干,优柔寡断。

还好,外设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有分别,那就是,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并未忍辱负重的活下来。

依照素素年轻时的作风,并不会理会世俗纲常,但,难保不会像蓉儿那样,长着长着,心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到那时,素素说,无忌,你杀了赵敏,不然,为娘死给你看!无忌:……

“倘使素素尚健在,无忌难不为吴汉!”

《吴汉三杀》观后札记(上)_第3张图片
永远的教主,翠山与素素,无忌与敏敏,图片引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汉三杀》观后札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