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苟且里,生活依然有美好的可能

眼前的苟且里,生活依然有美好的可能_第1张图片

由高晓松创作的,许巍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爆朋友圈的时候,我正在准备搬家。打包好十几只箱子,还有很多杂物装满了一包包的塑料袋、扎好一捆捆的书铺满客厅……我把macbook放在餐桌上播放这首歌,问吕同学:你说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多身外之物?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一只行李箱就去远方?

虽然只住了半年,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家,离开的时候心里还是很伤感。

这一次我们花400块叫了搬家公司,约好下午1点半出发。午饭在楼下的西北风味面馆吃了份炒面,晒着春天暖暖的阳光,看树影斑驳,人来人往。这样的岁月静好,在快要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是不是总对熟悉的风景和人视而不见呢?还有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美好和小确幸。

搬家公司来了三个人,一看到客厅堆着的书就想加价,好歹说服了他们之后,又责怪我们没有把书装在箱子里。我们住在没有电梯的六楼,我是特意没有把书装箱子里,因为真的担心他们抗着太累啊。

但是令我惊呆掉的是,看着瘦弱的几个人,有一个20多岁,其他两个看着都是5、60岁的老人了。可他们每个人都是把两三个大箱子用绳子一捆,背在身上就下楼了。那一刻,我望着他们蹒跚的背影,有点泪湿。这点钱赚得,真的是令人心酸。

吕同学吩咐我到楼下守着车,我就看他们一趟趟艰难地把东西卸到车上。有一次,那个口音很重的矮个子大叔卸货的时候没有站稳,一下坐在地上了。他有点尴尬地笑一下,我连忙过去扶他,问他摔痛没有,是不是太累,要不要休息下。他有点受宠若惊,脸上绽放出小男孩般的快乐神情,和我聊了起来。我问一天是不是得搬2趟,他说那样连生活费都赚不够了,100块钱他只能提成7块钱,一上午就好几趟啦,下午还得好几趟。

我又一次哑然,这么一趟繁重的劳动下来,他才只能分到28块钱啊。

开车到新家的路上,我和吕同学聊起来,感慨着每个人生活得都那么不容易。看着那么贫苦的,在这个城市苦苦挣得一份生活的人们,我们俩的手握得更紧了。

最近几天都常常哼唱着,“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晓松的祖父母辈就是大学的创立者,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梁思成的学生,建筑学家。这样的家境造就了他根本没有机会体会“苟且”的生活,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追求“诗和远方”。

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呢?恐怕如果过不好眼前苟且的生活,哪怕任性地去了远方,也会内心不安吧。其实,眼前的苟且里,生活依然有美好的可能——

写作。就在昨天,我的公众号粉丝破了5000,在投了几篇文章也被推荐到了首页,有几个编辑和记者主动联系到我。我在公众号写了一年多,终于有了点起色了。我知道对于新媒体运营来说,这样的成绩大概要不及格吧,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公众号当做自媒体去“运营”,这里只是我写字的地方——写一点真诚的文字,有关见识和审美——并且会一直写下去。不着急,慢慢来。我知道热爱的事情一定会一直做下去,所以反而有了从容的心态。

学陶笛。还有一件美好的小事是,我开始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学陶笛了。本来是一项任务,为了参加单位的“五四”青年节演出组织的节目,但是当我们5个人真正专注地从“哆来咪”和陶笛的指法学起的时候,感受到专注一件事的快乐和音乐的魅力,每天半个小时的集中练习,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做饭。新家很狭小,是个30多平的开间。我们从100平的宽敞两居搬过来的时候,行李堆满了房间,连落脚的缝隙都没有,当时心里是有些失落的。从5点钟收拾到晚上10点,每一个小空间都被我们高效利用了,现在终于有了点家的模样。虽然没有燃气,厨房也很简陋,也没有餐桌……我还是用电磁炉做了晚饭,煮了粥,做了简单的醋溜藕片和凉拌生菜,看到吕同学趴在书桌上吃得那么香,心里很是欣慰。

我曾经也向往“诗与远方”,穿一双草鞋浪迹天涯。可是真的走到了30岁这个时间节点,一切都没有眼前踏实的生活令我心安和真正愉悦。如今我想要的理想生活不过是——全家人都健康,自己每天可以有时间读书写作。

我正生活在理想在中。虽然看起来很苟且,还有忙碌的工作和各种繁琐,但只有经历过那些颠沛、找寻和失望,才明白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奢侈。

但愿你,也可以在眼前的苟且里,发现那些本来就已经拥有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前的苟且里,生活依然有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