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一样_第十四章_视之不见名曰夷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修订]

 
  ※根据本章内提供的线索,参照其它版本修改前三句※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推敲]

 
  1.名曰:老子郑重其事地在“曰”前面加上“名”这个字,应指原文中用于形容“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三个字,都是严谨地按照六法创造的字。
  2.夷,前两个先不说,“夷”指是平坦,即物体表面光滑。光滑到了极致,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没有细小的凹凸,触觉就很难起作用,就会让人有摸却摸不着的错觉。在那遥远的地方,没有显微镜的年代,老子怎么知道这个原理呢?彩蛋,标记。
  3.诘:追问、查究
  4.皦:参照《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应指明亮、耀眼。
  5.昧:昏暗。
  6.绳绳:两头都是“绳”,应指延绵不绝。
  7.复:返回。
  8.状:形态。
  9.惚:动态上的模糊不清。
  10.恍:静态上的模糊不清。
  11.纪:参照《吕氏春秋·论威》“艺也者,万事之纪也”,应指纲领。

[意译]

 
  看它,却看不见,可以据此把它定名为“微”。听它,却听不到,可以据此把它定名为“希”。摸它,却摸不着,可以据此把它定名为“夷”。
  这三者无法进一步细分,所以把它们混在一起,当成同一个。
  它在上不耀眼,处下不昏暗。延绵不绝,无法指认,只好重新归于无物。这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形态,没有具体内容的信息。把它称为“惚恍”。
  想迎向它,却找不出它的起点,想跟随它,也找不出它的终点。
  只好秉承古人流传下来关于道的说法,来驾驭今天的万物。能知道古人这些说法的肇始,才算是道的纲领。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不一样_第十四章_视之不见名曰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