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否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人的一生太短暂,匆匆一瞬,总要给世界或者他人留下点什么。什么是存在?功名利禄还是赫赫名声?无论是平凡的一生,还是显扬的一世,我们是不是真的很重要
2
让我们先暂时放下感性思维,不让情绪引导认知,从科学理性角度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拥有的稳定的社交网络上限人数有多少?
可能会有人拿出电话,翻看一下通讯录,看里面存了多少联系人。好了,再看一下最近通话记录有多少人,上限是多少?当然,除了电话,我们还拥有其他社交网络,来,打开微信、QQ、豆瓣、天涯、各种bbs、看一下朋友列表,然后再看一下经常互动的人数,有多少?
联系人与朋友列表的人数,根据我们不同身份与工作性质,差距肯定很大,有存了上百人的联系方式,也有人的通讯录中有上千人。这不是问题,还有一个数据,常联系的人有多少?时间再放宽一点,一年之内能联系一次的有多少?
不多吧?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了“150定律”,也就是“邓巴数字”。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因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
人类只是一个生物物种,人体构造决定我们有生理极限,我们自身的社交圈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美国Facebook内部社会学家卡梅伦·马龙表示,Facebook社区用户的平均好友人数是120人。平均拥有120个好友的男性,一般只会与其中7位好友,通过在图片、状态信息或留言板上留言进行回应。女性用户则明显更善于交际,她们通常会给10位好友留言。
理性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我们经常联系的人并不多,至少不像想象的那么多。
我们重要吗?
3
然后我们再从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现实来说。
不可否认,有人有强大的交际能力与记忆能力。在这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所认识的一个信贷业务员。凡是他熟悉的人,电话号码张口就来。不熟悉的人,哪怕有过一面之缘,多年后他也能清楚说出在哪里一起吃过饭,在座的有谁,谁组织的,甚至在酒局上说过什么话。
天赋异禀。
他让人在佩服中带着恐惧,你自己忘记的事,他都能清楚记得。
认识他与他认识的人很多,远远超过150人。但他时常交往的也不过那么几个人,同时,他能直接施加到的影响,也仅仅局限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如果跳出自己的工作圈子,影响力马上下降。
接触过很多行业中的精英,他们因为有过人的业绩,在自己的行业内一呼百应,无人能敌。甚至说当他离开这个圈子会给行业造成巨大损失。他重要吗?当然重要,也仅仅在自己的圈子。
没有全才,穷极一生,我们也不能认识整个世界。离开自己的圈子,在其他行当里,基本是个白痴,所谓隔行如隔山。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进了医院手术室,可能连最基本的器械也叫不上名字。一个机械制造专家,不会知道各类蔬菜的培育及生长周期,那是农业专家的事。
重要性在那体现?在自己的行业中,行业有多大?我们能直接影响到人有多少?
茫茫人海,擦肩而过,太多人不知道你的存在。
4
有两个残忍而极其现实的现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极其要好的朋友,或多或少。当自己遇到麻烦,朋友不计私利伸出援手,拯救自己与危难之中。但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是有界限的,越过界限,带来的麻烦更大。
假如我们生病做手术住院,好朋友会来探望问候及各种宽慰,这时朋友的情分及义务。如果需要陪护,朋友也会尽自己的可能来帮助,却绝不可能天天陪护,能做到天天陪伴的,除了家人,没有别人。
始终站在自己身边的,是家人。家人能有多少?不过是父母、夫妻、子女。再好的朋友,也有自己的世界,逾越了界限,即使口中不说,心里的芥蒂总会有。
我想,我们的存在感,或者认为自己很重要,很大部分是从我们认识的人及朋友中来确定的。与我们毫无关联的人,不会在意他们的评价。当我们在自己的群体中,有业绩,有他人的承认,潜意识中,存在感就会建立。
只是很多东西都不确定,一个危难,会让稳固的关系支离破碎。我们有多重要?
在社会上立足,需要一份工作来支撑。有很多工作狂,以透支自己体力及精力的方式,迅速在职业内站稳脚跟,一度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重要吗?当然重要。
是不是这个岗位离开你就无法运转了?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甚至狂妄到“地球离了我会转,但会转得慢一些。”然而一但离开,马上就有人来补缺。一个集体,离开单个的人,依然高效运转,我们是这个社会中的一颗棋子,也是一颗弃子。
我们有多重要?我们的在与不在,街市依旧平静。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激不起人海中的一朵浪花。如果能激起,那不过是人们口中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几天,便被人淡忘了。
上头条容易,谁能一直霸占头条?
5
满满负能量。
是否因此就要沉沦下去?既然什么都不是,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既然是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躲在角落还有什么作用;既然朋友都不可靠,那坐井观天得了,岂不是了无生趣。
活着,就要对得起上苍赐予我们的生命。承认自己的藐小,才能正确面对生命。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当我们不去追求外在的存在感,便会转向追求自我的完善,做好自己的事情,维护好最亲近的人。
当极度追求显耀时,想获得更多人的承认与赞扬,就会被很多外在的东西引诱,迷失自我。也唯有承认自己不是唯一,并不重要,处在低处,才能容纳更多,才知道在卑微处开出一朵小花,原来是极灿烂的。
万物静默生长,放低自己,天地广阔,碧空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