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是幸福的来源

图片发自App

      风,带来了萧瑟,拂去了旧迹,便尘封了支离破碎的记忆。风过之处,生命尽头,香尽,烟消,灰飞灭。看似有痕,却又无痕。

      或许,这就是记忆的感觉。

      记忆如影随形,无处可逃。正因为如此,往往让人感到似真似幻。究竟如何,却也无从得知。又或许早有定论,只是像佛所言:不可说。

      罢了!我们往往用记忆来麻痹自己。

      失落的人,从记忆里寻求失去的平衡感;得志的人,在记忆中,不断寻求自身的优越感。

      我们将记忆尘封起来,把美好的记忆放在最上层,以便不断增强心中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而将失败、忧伤尘封起来,烙上深深的封印,不愿再回顾。

      于是,成功者变得虚荣,失败者变得虚伪。但真正的感受恐怕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冷暖自知。佛曾教导世人,最好的解脱莫过于“放下”二字。而这两个字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倘若做到了,记忆便会消逝,一切皆会成空,也就不会再有尘封的记忆了。正如佛语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记忆,是因为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无法忘记,是因为我们在意。而我们将记忆封印起来,是因为我们害怕面对!但记忆不会因为害怕而消逝,阴霾不会由于尘封而减退。他会像酒一样愈酿愈浓,最后成为不可触摸的痛。一旦酒醒,恐怕也只剩下“杨柳岸晓风残月”了。

      真正的智者,选择的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坦然面对,心中才能宁静,心无挂碍,才能走向淡泊。

      也只有如此,才能让记忆不再尘封,让心灵远离阴霾。坦坦荡荡,方显君子之风!哲人说:“时间可以冲淡切。”

      可是,人生苦短,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去等待那遥遥无期的一天呢?即使一切都被冲淡,却仍旧无法忘却,无法真正从中走来,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坦然。或许,等到冲淡得消褪之时,我们生命的尽头也随之而至了。一切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灰飞烟灭。

      难怪诗人感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不是!曾有人说过,人生的高度取决于心灵的宽度。诚然,心灵宽广的人,能笑对人生。不论是成是败,都能一笑而过。

      三国时期的周瑜,可以说,是个正反兼备的例子。刚开始,他能放开心胸,即使面对的是漫漫硝烟,也能坦然自若,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说,他达到了人生的高点。而后,他嫉妒诸葛亮之才,以致诸葛亮成功用计“三气周瑜”。可叹的是,他至死也未明白,他真正输给的是自己,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也成为了千古笑谈。

      故此,人若能放开心胸,坦然面对一切,便没有走不出的阴影,迈不过的障碍,也就没有值得尘封的记忆,便可以成就自己人生的高度!须知,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才能,而是心胸!

      倘若你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之博大,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更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再加上自身的才干,即使你未尝做官,也会留下不灭的灵魂,甚至是名垂青史。鲁迅便是极好的例子。

      相反,一些人,为了一些小事,动不动就选择轻生。对于这类人,我是毫不同情的,甚至还有些厌恶。我觉得他们是怯懦的,他们不敢勇敢的面对现实,连记忆都不敢面对,无处可逃之时,便选择放弃生命。带着无限的绝望与悲凉逃离了这个被他们认为是黑暗而冷漠的世界。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最可悲的。因为,他们连尘封的记忆也没有,仅仅只能作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近得触手可及,它就在今天。只有学会放弃“昨天”,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只有放弃过的“成”、“败”以及那尘封已久、不敢触及的记忆,才能真正享受它带来的愉悦与恬适。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昨天”或“明天”。因为一个已成过去,一个未曾到来。只有“今天”才是最真切的!学会了珍惜“今天”,也就学会了珍惜人生!珍惜人生,把握幸福。让幸福不再遥远,让记忆永不尘封!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是幸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