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先生

      建兴六年春三月,先生第一次挥师北伐,那天后主率文武百官出北门外十里,蜀中百姓箪食壶浆,夹道而立,以送王师。先生泣拜后主,告慰黎民:“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吾与诸将同僚,亲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至于将士,亮在此结誓,立保三军安然而还”。言讫,挥泪率大军望汉中迤逦前行,军容齐整,旌旗避野,戟戈如林。

      三月的暖阳,带给整个蜀中大地的是一片勃勃生机,而带给这支北伐大军的却多少有点悲壮,暖阳照耀在锋利的戟戈上,寒光森然,把将士的背影拉的老长,这一切仿佛都在昭示着,此次北伐的凶险。虽然那个年代的黎民百姓见惯了烽烟战火,历经了太多生离死别,但是看着渐行渐远的北伐大军,他们脸上既有荣耀也有忧愁和感伤,荣耀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功成名就鲜衣怒马还乡时;忧愁的是故国一别,不知他日可否再见。但是,我想此时的他们更多的是担忧吧?毕竟军中,有父亲的儿子,有妻子的丈夫,有孩子的父亲,目送至亲至爱远赴命薄如纸的战场,忧虑恐慌之情胜过建功立业之愿吧。

      先生屯兵汉中,令赵云、邓芝寇关。边庭探知,报入洛阳, 魏主震惊,魏群臣忌先生才大,蜀兵势威,皆不敢请缨,唯渊子楙,为报父仇,又自恃熟读兵法,深通谋略,而不忌先生。殊不知,与先生相比,楙不过膏粱子弟,无谋之辈罢了。魏文长知夏侯楙总督关西诸路军以拒蜀兵,建言先生,循秦岭以东,出奇兵于子午谷,突袭长安,待魏军得知我军已至长安,必然大乱,先生大驱士马出斜谷掩杀,咸阳以西,一举而定,中原可图,汉室可兴。先生熟读兵法,深通韬略,南征北讨,久经战事,怎么可能不知此法优劣?况且先生并非闭塞忠言之人,盖因先生先前结誓,定保三军安然而还,先生用兵,立信为本,故不愿冒险,辜负他人所信。除此以外,先生不仅仅是谋士,而且是先帝托孤之臣,季汉丞相,蜀地百姓的希望依托,此等种种,容不得先生只虑其一,不思其二。先生所想,乃万全之策,循大路而进,步步为营,徐徐图之,防山谷僻径被伏兵突袭。若马谡从王平之言,不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以致街亭失守,先生所谋,岂有不成之理?非先生之过,盖因天道易变,不可拘执。

      建兴六年冬,先生第二次挥师北伐。

      建兴七年……

      建兴九年……

      建兴十二年,春二月,先生第五次挥师伐魏,时光荏苒,不觉三年,距先生上次伐魏已三年之久。此间三年,先生虽不曾戎马在外,但存恤军士,筹备粮草,置办军械,梦寐之间,未尝不设伐魏之策。先生觉时机成熟,奏请后主,恳请北伐,后主劝慰先生安享太平,然先帝知遇之恩未报,恢复中原之志未达,先生不肯也不敢惜身爱命,遗忘前志。在此期间,朝中也有反对北伐的声音,从第一次北伐到此次北伐,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无非就是欣然接受三足鼎立的局面,偏安两川之地。此等燕雀,焉知先主和先生之志。

      先生此前北伐,师劳功微,现魏地天象显耀,蜀地星光黯淡,魏人听说先生又要寇关,已无先前的惊慌,甚至上至朝堂,下至街巷,皆有说先生自负才大,妄图篡逆天意。先生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熟读兵法,深通谋略,能驱六丁六甲之神鬼,岂不识天数易变,不可强行拘执之理?奈何先生为报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解黎民百姓倒悬之急,除天下苍生累卵之危,补缀天地,重整乾坤,不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终先生操持过度,积劳成疾,命殒五丈原。将星坠入蜀地时,先生明知将死,只得发出无奈的叹息:“因亮一人之死,而废国家大事,亮之罪也”。面对死生,先生坦然处之,唯一放不下的还是那个故国,那个身在茅庐时和先帝共同忧虑的天下。先生辞世,仅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每当读及此,时常会潸然泪下,先生将一生都献给了那个不算好的时代,还有令先生念念不忘的天下苍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