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这一幕发生在第12集14分钟左右。
前情也不复杂(还没看到此处的注意,我要剧透了):
当年莱阳太夫人因夫君死亡,怪罪到皇上和长林王(原因不明)。在长林世子萧平章(黄晓明)大婚的时候,偷换了皇后赏给世子妃蒙浅雪的妆盒,在其中藏了东海朱胶,导致蒙浅雪7年不孕不育。
莱阳太夫人偷换一幕被同门妹妹淑妃撞见,淑妃虽未告发,但对她提出警告。争宠的皇后阴差阳错得知一些皮毛,诈了莱阳太夫人一回,称淑妃已经告发她。于是借刀杀人,让淑妃惨死于同门之手。
此时当年一直成谜。直到莱阳太夫人被杀,家中被彻查。
这一幕就发生在彻查之后,当事人齐聚一殿。
▶ 02
《故事技巧》里,大卫·巴波林提到了认知差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故事是对认知差的有效利用。
什么是认知差呢?
比如说有个谜题: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谜底是鞋子上有个洞)。天地之间,你和我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理解的认知差,就是掌握信息之间的差异。
利用信息差可以制造各种效果,比如一个女人回家,镜头转到屋内,观众看到一个凶恶的男人躲在门后。在观众和女人之间就有了一个认知差,就是产生悬疑感和紧张感,到底男人会把女人怎么样呢?
现在回到《琅琊榜2》的这一幕,让我们看看认知差是怎样应用的。
信息掌握情况分布:
萧平章,萧平旌,荀飞盏:这是掌握信息最多的一方。包括:查出的物品,莱阳太夫人遗信中的内容,淑妃的死因,调换妆盒的事件。
观众:查出的物品,淑妃的死因,调换妆盒的事件。遗信中写了些什么观众是不知道的。
皇后:淑妃的死因,部分调换妆盒的事件。皇后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当年只是诈术,但淑妃的死因她是清楚的。
萧庭生,皇上:这两位的信息是最少的,基本都不知道。
现在的焦点就集中在:那封信里到底写了些什么,更准确的说,是到底有没有供出皇后?皇后不知道,所以是忐忑不安的,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们期待到底会怎样。
好戏开场。
▶ 03
一切焦点集中在皇后。
步入养居殿时深呼一口气,缓解自己的紧张。音乐随之响起,有节奏的编钟和鼓点。跟随皇后的角度,给了经过的各人一个镜头,读不出任何信息。
紧张到凳子来了还不知道。皇上让她坐下时,特写镜头,坐在凳子三分之一不到的地方,这个动作显示出内心的慌乱,随时想要站起来,逃跑或者跪下请罪。坐下之后,音乐停。情节要展开了。
荀飞盏呈上第一个证物,这是在放大认知差的效果。这个证物能够撕开皇后的面具吗?
皇后的眼睛一直在跟随证物,写实的脚步声,几乎能听到心跳……
盒子打开的瞬间,音乐起,各自吸了一口凉气,吃了一惊。但此事与信无关,但是进一步加重了莱阳太夫人的罪。这直接的结果就是,与之有牵连的皇后,罪也将更大。
第二件证物呈上,这个跟皇后有直接关系的妆盒,弥补了之前的半个认知差,这下皇后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第二件证物,进一步放大认知差的效果。皇后的不安持续被推高。
萧平章陈述事件时,皇后低下头,眼珠往左,往左表示回忆,显然皇后对此事并不意外,与之前看到第一个物证时表现大不相同。音乐采用缓慢的节奏,在讲到东海朱胶时,出现箫的声音,带出一丝苍凉感。
终于,杀手锏出现。最后一个物证,莱阳太夫人的绝笔信,其中交代了淑妃之死的原因。这句台词在弥补部分认知差。但仍然没有交代,到底皇后有没有出现在信中。
音乐声逐渐增大,皇上站了起来。准备迎接高潮的到来。
此时,皇后认为事情败露,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皇上看信,音乐一直催高,随着信的展开,镜头给到各个在场的人。
皇后慌乱到极点,为掩饰紧张,缓缓坐下。
头也不回把信递给皇后,皇后吓的赶紧起身。这个认知差到了极点,马上就要揭开谜底了。
皇上问:是她吗?皇后吓的一把跪在地上,回答臣妾不知道……显然已经乱了神。音乐到达顶峰。
最后的反转。只是让她验一下笔迹而已。这是也揭开了谜底,信中并没有写关于皇后的部分。
当荀飞盏说出“所有事情都是莱阳太夫人一人所为”时,皇后终于长呼一口气,心中的悬石落了地。
▶ 04
这一幕,导演把一个小小的认知差发挥到了极致。
这一幕前后7分钟左右,镜头缓慢,情节推动缓慢,看完之后却一点不觉得慢,只觉扣人心弦,步步惊心。
主打回忆杀的某剧,真应该好好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