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外向?别给自己贴标签,其实你并没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遇到陌生人时,会变得寡言少语,手脚不知道如何安放,显得很拘谨,常常被别人说是性格内向;

而遇到熟悉的朋友,又会瞬间放松,变得很活泼,和大家嬉笑怒骂,让朋友觉得你是一个外向的人。

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困惑,自己究竟是个内向的人,还是一个外向的人?

相信不少人都喜欢用“外向”和“内向”来定义自己的性格,甚至在自我介绍时,也会拿它做标签,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这样的性格标签,真的能简单定义一个人吗?

其实不然,在《隐形人格》一书中,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为我们揭开了外向型人格和内向型人格的神秘面纱。

内向?外向?别给自己贴标签,其实你并没那么简单_第1张图片

我们先来看一下,被传统定义的“外向”和“内向”有什么不同呢?

书中给二者的区别很简单:外向型人格的行动动力主要来源于外界的人和事,内向型人格的行动动力来源于他们思考和感觉的内心世界。

意思就是说,外向型人格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从外界获取能量,所以,他们更愿意进行社交,参与互动,在外人看来,通常会显得非常友好、健谈。

我们平时说某人“自来熟”,其实说的也是外向型人格的特点,他对于陌生人没有太多的防备心,愿意接触更多的新事物。

而内向型人格正好相反,他们的能量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思考与自省,因此,他们喜欢独处,更希望能够和自己对话,而不是和别人交流互动,这些行为在外人看来,就是孤僻和不合群。

外界对于内向和外向的看法,通常都是,鼓励外向,而贬低内向。书中给出了一个数据,有75%的人显示出了外向型人格。

因此外向变成一种主流,被大家认为是“正常的”;而当一个人表现得太过内向的时候,就会被社会的主流价值所否定,认为他不够大气、怯懦、没用等等。

其实,这两种人格并没有优劣之分,它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获得行动力量不同而产生了内向或外向的人格倾向。

而且,这种倾向甚至只是显性的特质,在其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人格组合,即外向的人也有内向的一面,内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一面,就如同本文一开始的那个例子。

内向?外向?别给自己贴标签,其实你并没那么简单_第2张图片

但如果将“外向”和“内向”过分标签化,就常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

在工作中,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比如,老板让外向型的人和内向型的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外向型的人可能会想要立马展开讨论,启动项目;而内向型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大家各自先回去,就项目内容独立做一个全面的思考,再碰头商议。

当项目碰到问题时,外向型的人可能会觉得问题很严重,刻不容缓,一定要立马拿出一个解决方案;而内向型的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可能会选择把问题放一放,缓一缓,再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两种显性人格遇到一起,外向型可能会觉得很挫败、愤慨,认为内向的人喜欢逃避和退缩,拖了自己后腿;内向的人则会认为,外向的人咄咄逼人、难伺候,导致产生太大压力,无法更好地合作。

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两种性格的处事和思考方式,就很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导致不能互相协作,更好地完成这个项目。

对于亲密关系来说,可能会产生很多摩擦,消磨爱意。

举个例子,有一对新婚夫妻,妻子是个热情开朗,喜欢社交的美女,她是个在家里待不住的人。假期来了,她希望能够和丈夫出去参加朋友聚会,她就跟丈夫说:“我们在家里待一天了,不如去我闺蜜家吃个饭,打打牌啊。”

而丈夫是个内向的人,更是更喜欢待在家里,看部电影或是读本书打发时间。

不过,由于内向型人格习惯于妥协,丈夫即使内心不情愿,可能也会听从妻子的安排,跟她出门参加朋友聚会,但是,聚会时却会出现尴尬局面。

比如,丈夫全程没有任何表情,不跟朋友进行互动,这种举动会导致妻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然后开始“读心”,认为丈夫是生气或者厌烦自己了,才会那么不情不愿。其实内向的丈夫可能只是觉得在陌生人面前很不安,或是应酬很疲惫,他不愿意展露自己的情绪。

如果能够对这两种人格特质有清楚地认知,就能够很好地避免伤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内向?外向?别给自己贴标签,其实你并没那么简单_第3张图片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

首先,要理解并承认人格特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只是它根据时间和场合的不同,有些人外向特质更明显,有些人内向特质更明显。

但是,这个明显只是说明,该种性格特质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特质比较少出现,是被隐藏起来的特质。

比如,我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能跟积极地表现自己,口才也更好,展现出更多的外向型人格。而在不熟悉的领域,可能就会选择多看多听,尽可能多思考才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很多面,不能简单地用外向或内向的标签来定义自己,给自己限定框架。

其次,将冲突定义为差异,换位思考问题。

由于人格特质的不同,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但冲突并不是无法避免,当我们学会把冲突定义为差异,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

比如,妻子因为丈夫袜子乱放的事情而生气,如果妻子能够理解丈夫这种对于秩序和规则比较忽视,更愿意随心所欲的外向型人格特质,可能就不会揪住事情不放,吵得不可开交。

而外向的丈夫,如果能够了解妻子是那种喜欢整洁、尊重秩序的内向型人格,可能教会提醒自己,回到家时把袜子放到指定区域,可能就能避免这次吵架。

我们并非改变自己的人格特质,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行为,让事情进展得更加顺利。

最后,利用差异,寻找平衡,互补才能双赢。

也许有些人会说,外向型人和内向的人水火不容的了,最好不要在一起工作,不要建立亲密关系。

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了解自己人格和别人的人格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沟通效率。

外向型的人和内向型的人其实可以成为互补的搭档。有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外向的人更喜欢内向的人,内向的人也更喜欢外向的人。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好基友、好闺蜜,是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多,还是和自己性格互补的多?不难发现,互补的更多,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更想要靠近对方,去填补空缺,汲取能量。

利用这种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自己的想要的结果。

比如,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如果女孩是内敛、沉静的类型,那么男孩要是当众表白,很可能会招到拒绝,而如果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靠近和温暖女孩,可能就更容易打动美人芳心。

理解内向和外向的人的差异,在人际互动中,剖析自己和他人,分析隐藏在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背后的人格因素,能帮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更善于与他人相处,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向?外向?别给自己贴标签,其实你并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