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 | 被误读两千年的“背水一战”,笑掉韩信大牙

史说 | 被误读两千年的“背水一战”,笑掉韩信大牙_第1张图片
韩信画像

韩信,西汉名将,无数军事发烧友的偶像。二千二百多年前,他背水一战,率三万汉军疲惫之师,花了一上午时间,击溃了二十万占据地利且以逸待劳的赵军,斩杀赵帅,擒获赵王。活干完了,还没耽误士卒们吃午饭。

“背水一战”从此名扬天下,简洁明了、易于操作,这些都是它突出的优点。只要是有水且水足够淹死很多人的地方,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没水?那也好办,记住它的原理就行了,原理就是兵圣孙子的一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简单吧?

和当年的傻瓜相机一样,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流行。韩信之后,有不少人都用过背水一战的方法,效果“立竿见影”:

南北朝时期,有人用它“催生”了一个新的王朝。当时,南齐十万余精兵在宦官王宝孙的指挥下背水列阵,和叛臣萧衍决一死战,结果被人数处于劣势的萧衍军打得大败,无数士兵跳到水里淹死,后来的人踏着战友的尸体才逃过河去。此后,南齐军队土崩瓦解,萧衍很快建立了南梁。

北宋末年,又有人用它“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新记录。这次是金朝大举伐宋,一万宋兵背水列阵以迎敌,500名金朝骑兵来打前锋,往来冲杀了一阵,就把这一万人统统赶进了河里。1比20这样的数据,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来得还要华丽。

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三国时,蜀将马谡创造性地运用“背水一战”的原理,将诸葛亮让他驻扎街亭大道的部队全都拉上了山,就等着魏军来攻,自己好“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呢,魏将张郃一断他的水源,蜀军做饭、喝水、洗澡全成了问题,军心大乱,街亭也丢了。诸葛亮倒没像小说写的那样大玩空城计,而是灰溜溜地撤了军,前功尽弃。挥泪斩马谡的时候,诸葛亮没准心里还念叨呢:马谡小子啊,你瞧你背的是啥啊,要真背个水也行啊……

史说 | 被误读两千年的“背水一战”,笑掉韩信大牙_第2张图片
挥泪斩马谡

历史上迷恋背水一战的一方,下场往往如此。借用电影界“票房毒药”的说法,这背水一战简直就是军事史上的“毒药”啊!问题是,为什么“毒药”搁韩信那儿,就成了灵丹妙药呢?

看来,背水一战没那么简单,我们还是来看看韩信本人是怎么玩的吧!

当年汉、赵两军对垒,韩信确实放了一万人背水列阵,但之前他还干了另一件事:派出两千轻骑,让他们每人带着一面红旗,连夜偷偷溜上山,观察战场的形势。三万人马,实际上被一分为三,我们按出场的顺序,称为A军、B军、C军。

韩信的完整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偷偷派两千轻骑上山,作为奇兵,这就是A军;

第二步,违背兵法原则,让B军摆出弱智的背水阵给赵军欣赏,以为骄敌之计;

第三步,自己率剩下的C军去攻打赵军营垒,假装溃败,沿途抛弃旗鼓。赵军既已轻视汉军,必定出营争抢战利品;

第四步,C军将赵军诱至水边后,就进入B军阵地,合力与赵军死战,这才是货真价实的“背水一战”。韩信预计,赵军人数虽多,但又骄又贪,战斗力大打折扣,汉军完全顶得住。这一步很重要,但并非取胜的关键,关键是下一步。

第五步,A军从山上看到赵军倾巢出动,就突入赵军营垒,拔去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赵军吃不掉水边的汉军,回头一看自己的大本营莫名其妙被汉军占了,肯定得乱成一窝蜂。

第六步,B军、C军从水边阵地展开反攻,A军也冲出营垒,前后夹击,追杀溃散的赵军。

后来战局的发展,果然一如韩信所料,汉军大胜。可见,背水列阵只是韩信整体作战计划的一部分。若韩信一开始就把那三万人全都背水列阵,恐怕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王宝孙、马谡等人照猫画虎玩的山寨版“背水一战”,将其简单理解成了“爱拼就会赢”,这要叫韩信知道了,岂不笑掉人家大牙?

史说 | 被误读两千年的“背水一战”,笑掉韩信大牙_第3张图片
韩信背水一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说 | 被误读两千年的“背水一战”,笑掉韩信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