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别离》让我焦虑了
我有一位损友名叫Y姐,最近突然口味大变,从英剧脑残粉变成一部国产剧自来水,在她的安利下,三天刷完了这部大写加粗的焦虑剧——《小别离》。不看不要紧,这一看感觉完蛋了,我也好像被焦虑传染了。
剧中三个不同阶层家庭展现的中国式焦虑像一面放大镜,照亮了一直存在却从未察觉的心理病毒,这颗潜伏病毒早期不留痕迹地腐蚀着我们的快乐,在女子升学等特殊节点易集中爆发,危害力极大。
我的小心脏被“升学危机”、“中年危机”、“职场危机”、“感情危机”等各种焦虑高密度轰炸,感觉是欲罢不能,既讨厌这种喘不过气的生活方式,又想继续追看试图从中找寻答案。
的确,在信息不对等、资源不均、阶层固化、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的社会环境里,工薪家庭、精英家庭、土豪家庭,都集体陷入焦虑魔咒而疲惫不堪,感觉有些疯狂、有些残酷,却又特别容易对号入座。
擦,这不会是十年后的我吧?oh,no!
然鹅,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更像是病毒一样无孔不入,最近凶猛暴涨的一二线城市房价,就让Y姐等一大波有为青年焦虑不堪,说到房子,可能Y姐们聊几天几夜都聊不完,不过今天我们不扯房子,专谈焦虑。仔细想想,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焦虑的事由,上学时焦虑考不上好大学,毕业后焦虑找不到好工作,工作后焦虑找不到对象,找到另一半又焦虑没钱买好房好车,有了小孩后焦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老了焦虑还没抱上孙子……
你看,焦虑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圈,人人都可以往里面钻。
2
焦虑的根本原因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Y姐自己就是一位典型抱怨狂,北漂大龄剩女,嫉恶如仇,爱摇滚,超爱把固定聊天群当树洞自个儿抱怨,最近抱怨了大半年房价也没见她买半个厕所。不过呢,她的抱怨往往不会殃及无辜,因为这姑娘有个特点,那就是她的吐槽不需要有人回应,也不会给别人传染负面情绪,吐完立马就自我治愈了,然后满血复活,越挫越勇。她有吐不完的槽也有打不完的鸡血。她是焦虑抱怨狂,也是正能量女汉子。
焦虑的起因多种多样,但根本原因无非是对未来的期望与当下能力之间的不匹配。Y姐想给自己置办一个小窝,但面对蹭蹭往上窜的北京房价,她只有望房兴叹。不过正是房子带来的焦虑让她一路在几家外企里斩关过将、蜕变成长,梦想还是要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有些暂时的危机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因为焦虑而果断确定未来方向,补充短板,逐渐靠近期望中的自己,在成就感中获得快乐。而人云亦云的盲目性焦虑只是徒增烦劳。剧中的工薪家庭年收入只有十多万,母亲的姐姐远嫁美国飞黄腾达,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非常希望下一代能改变命运。见别人送孩子出国也要绞尽脑汁送女儿出国留学。经济条件有限?那就卖房、将女儿过继给姐姐。为此,夫妻间大动干戈。然而,她并没有认真地考虑成绩优秀兴趣欠缺的15岁少女是否适合出国,也没有问问学霸女儿自己想不想出国。
有人说,工薪阶层更需要像剧中妈妈那样绞尽脑汁突破阶层。会焦虑地感叹道:龟兔赛跑时,兔子在拼命跑,乌龟还有什么资格休息?如果你有风火轮,赶紧勇往直前,但如果你只是好吃懒做的怂乌龟,拿什么和兔子拼?热门文章《富二代比普通人更努力的时代,你该如何突围》、《北京的无奈:海淀区拼娃是怎么拼的》、《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次》、《中国中产阶级的三幅面孔》、《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都在赤裸裸的告诉你,阶层确实存在并在固化,富人家庭的格局普遍大于一般家庭,起跑线确实不是同一条线,穷人在用时间买钱,富人在用钱买时间,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BBC纪录片《人生7年》用14位不同阶层的英国人从7岁到56岁的人生轨迹告诉你,大多数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犯起焦虑了?社会的残酷性一直都存在,只是你今天才发现而已。如果你喜欢蓝天,可以勇敢地飞,如果你是感觉没法活的怂乌龟,何不换个活法,只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活?
3、
遵从内心专注于自己的热爱自然会获得满足和快乐
有一位果农叫木村,他用八年时间做各种尝试才等来7朵苹果花的绽放,第10年才有满园苹果的丰收。你肯定要问,他是不是傻啊?但你一定想不到,他的生态苹果秒杀一切其他同行, “木村的苹果”成为了高级法国餐厅的招牌菜,好吃到让人惊讶,想要吃一口,起码需要提前半年预约。他的故事,拯救了患有抑郁症想自杀的年轻人,被拍成了电影《奇迹的苹果》,被写成了书《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也许你要说,只有衣食无忧的傻瓜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件并不起眼、看不到成效的事情上,事实并非如此。木村曾连续几年没有收入,一家七口过着赤贫生活几乎快走投无路,为了养活家人,他曾拿东西典当,也曾在工地、酒店做过苦活。暂时物质上的窘迫不应该成为我们退缩的借口。
有一位保洁大妈叫新津春子,她干了21年保洁被称为“国宝级匠人”。如果你以为这位大妈的日常也就是扫扫垃圾、拖拖地这么简单,那你就全错了。她的工作远超保洁范畴,而是技术活,她会根据脏物情况精确调制出清洁试剂,不允许有一厘米的污渍,她带领700名清洁工打扫的“东京羽田机场”连续4年被评为全球最干净机场。
如果人人都以开大奔、住别墅为唯一追求,在欲望的雪球里越滚越累,可能很难有艺术大师、时代英雄的出现。在世俗眼光里,保洁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但天天坐在明亮写字楼里喝咖啡的你,有这位保洁大妈对待工作一半的较真劲儿吗?如果做到了,你就没有时间焦虑,也不需要焦虑了。
遵从内心的声音,有自己的三观,不被世俗所左右,享受因为热爱而带来的满足和快乐,这样的傻瓜生活,不好吗?
4、
从容面对内心的充盈会抵制外界的不安和躁动
周国平说:“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其实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这些东西,这样他才会平静、从容。”得到之前,因为欲望而焦虑,得到之后,因为空虚而焦虑,如果那些人云亦云的追求,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么,干嘛要困于世俗价值观里而无法自拔呢?何不问问自己真正期望的状态?走自己的路,从容面对,内心的充盈自然能抵制外界的不安和躁动,焦虑也就自动远离了。作家三盅曾在他的书《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里提出“无龄感生活”,挣脱年龄的枷锁和生活的条条框框,换个角度看世界,会得到更多的精彩和快乐,会发现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
文化与教育背景及意识形态决定了欧美人在选择个人生活时更加多元一些,更遵从自我意愿,大多数人不喜欢随大流。三盅分享了他朋友小敏的故事,小敏在世纪90年代在美国结婚生子,其后又移居瑞士。曾经去美国前,为她送行的好姐妹在街边小餐馆抱头痛哭表达难舍之情,多年后回国再聚,聚会地点被升级为金碧辉煌的大酒店,姐妹们众星捧月的围绕着嫁给身价百亿的贵妇人,聊的话题只有老公、孩子、房子、车子、牌子、投资和减淝,小敏发现自己和曾经的好姐妹之间产生了代沟,已经不适合那个金钱至上的乏味圈子了。
小敏是无龄感生活的代表,经历也比那些姐妹丰富得多,快乐和幸福感的源泉也远不限于老公、孩子、房子、车子、牌子、投资和减淝。她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如今看上去不到三十岁,心理年龄还是当初分别时的23岁,神采奕奕。而那些姐妹如今看上去35岁,心理年龄已经超过了40岁,虽然,他们的真实生理年龄都是38岁。在心态普遍老化的社会,生活在一种无龄感状态中,本性当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爱心、童心、善良,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被消灭掉,自然不会有羡慕嫉妒恨、更不会毫无意义的焦虑。
5、
认识自我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是如此的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句被误以为是杨绛先生的名言曾传遍网络,我想,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大众共鸣,根本原因不在于名人效应,而在于传达了大多数人人生追求的轨迹。
诚然,生活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大多数人都会有危机感,有或多或少的焦虑倾向,但我们必须承认,焦虑会偷走快乐,所以我们需要认识自我,释放焦虑,M先生就是一个会释放人士。
和Y姐一样,M也是北漂大军中的一员。不一样的是,他有房子有老婆有儿子了,哈哈哈,这不是要刺激Y姐的重点。真正想分享的,是他的处事哲学和人生态度,在同事眼里,M幽默风趣、思维活跃、人缘极好,在朋友眼里,M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是聚会热场王,从未见他抱怨焦虑过。其实,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面对竞争如此大的社会环境怎能没有压力?M并不是自带焦虑绝缘体,只是他更清晰自己的定位,更会化解焦虑罢了。M的人生信条是:要像最后一天去生活,像第一天入职去工作,要像无人伤害过去爱。他懂得认识自我,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享受每一次的进步和成就,憧憬着更好的自己,自然少了些烦闷。
焦虑并没什么卵用,学会认识自我,向着自己的小目标行动起来才是王道。
愿我们即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后,祝Y姐早日抢到一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