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

      新年伊始,充分利用这份难得的闲暇时光静静品读《〈诗经〉与岐山》这部书。这是来自《诗经》的故乡——陕西岐山的一部研究《诗经》的作品。这部书融入了作者对《诗经》、对岐山这方热土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考证严谨,在沉静中蓄势与沉淀,既有在返朴归真中营造的一个自然、爽朗、自由、优美、健康、恣意的乡村生活画卷,又有着对地名、人名、方言、风俗等的考证与寻踪;既有着对历史真实的还原与辨析,又有着对部分佳作的精研细读,可谓是作者浸透着浓浓故乡情的厚积薄发之力作。


      该书作者李沛生和杨慧敏均为岐山人。李沛生是水利系统干部,杨慧敏为文化系统干部,二人均在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任职。《〈诗经〉与岐山》分别由《煌煌〈诗经〉流韵岐山》《品〈诗经〉说岐山》《〈诗经〉散绎》和《附录》四个篇目结构成书,约30万字。书中的篇篇文字带着岐山特有的儒风雅韵,像岐山当地盛产的麦穗,颗颗饱满,精巧绚丽,踏实而温暖。

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_第1张图片

      “岐山是《诗经》的故乡”,这是本书首章首篇的标题。“《诗经》的基本骨架是周公在岐山的官邸搭建形成的,《诗经》中不少作品出于岐山或与岐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这样写道。周代群雄的高大身影,岐山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乡音俗语令作者产生共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岐山是《诗经》的故乡,岐山也是作者的故乡,故乡人解读故乡的书,何况又是这样一部皇皇巨著,作者该是怀着怎样的一种自豪和深情在写作的啊!

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_第2张图片

      对于《诗经》所反映的先圣群体、鲜活的个体形象,作者通过引用《诗经》原文、历史遗迹、古典文献、流风余韵等来让个体丰满,让形象鲜明。例如作者写古公亶父,先是称赞他“仁人也,不可失也。”然后引用《大雅·绵》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来讲古公亶父带领周人划时代的迁徙历程,以及古公亶父在岐周筑城建邦开辟新天地的重要事迹。接着列举城门上旧有的“望岐”“志岐”“怀邠”等遗迹来证明岐山人对古公亶父的事迹代代相传。然后作者通过记述庙宇、陵墓、碑刻、祭祀活动、民风民俗等来佐证岐山人对先祖的缅怀。例如作者写到每逢农历八月初二太王庙会和清明节时,岐阳村民自发举行规模较大的祭祀三王活动,这一活动源于过去的春祭、秋祭。古会期间,人潮如织,香烟缭绕,古老的戏楼上演着讲述着周代人物故事的大戏。各家各户沿袭着千百年不变的习俗——臊子面待客,面汤敬献给三王。三王故里的子民,年复一年用这种古老、朴素的仪式,表达着对往圣的崇敬和怀念。

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_第3张图片

      对于周公和周公的诗,作者是极为推崇的。作者写道:“周室人才济济,如灿烂夺目的群星,周公姬旦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周公是岐水养育的伟人,也是迄今为止岐山土地上诞生的最著名的圣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音乐家。”

      对于《诗经》中的著名诗篇,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进行解读,其解读方式与以往我读到的解读方式有些不同,作者的解读有地域性特点,更加细致,独辟蹊径,更加贴近岐山当地人的生产生活。

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_第4张图片

      例如作者解读《大雅·大明》篇,我们读这个篇章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武王克商而得天下,王季、文王都得到好的配偶,末尾是写武王伐商,战功辉煌。而作者重点关注最后一部分的牧野之战,用了《岐山造就的战神》来阐述姜子牙指挥牧野之战的短短八句诗。作者这样写道:“一场准备了上百年,双方参战人数接近80万,仅仅几十个小时就决定胜负的超级大战,惜墨如金的诗人用寥寥几十个字,就淋漓尽致地使‘血流漂杵’的一场恶战跃然纸上,囊无边于一掌,汇万言于数言,足见诗人功力老道。军威之盛,战况之烈,将帅之猛,士卒之勇,战马之壮,战车之雄,气势恢宏的周室威武之师犹如在眼前。《大明》作者用这样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一代战神,自有其非凡的意义,就是要周人世世代代在祭祀先祖时,时刻铭记姜子牙的伟绩雄功。”

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_第5张图片

      例如解读《召南·甘棠》。我们平时读到这个诗篇,往往只知道这是怀念召伯政德的篇章,多了解一点的话,或许知道“甘棠遗爱”的故事。但作者在解读的时候却没有受到这些局限,而是用了《一棵不老的大树》作为标题。细分为:开小花的大树、《诗经》中的甘棠林、中国的树王在召亭三个篇章对现实中的甘棠树和《诗经》中的甘棠树进行了详细剖析,甘棠已不仅仅是树,召伯之后,历朝历代,甘棠和召伯成为了一种好官清官、保民爱民的代名词。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是啊,好大一棵树,扎根在周原沃土,经历了周原漫长的风雨春秋……它的躯体被人们当做神灵之物一点一点削走,并与千家万户的家宅六神敬在同一个神龛里,磕头礼拜。把树当神敬的周原人,这样做的目的清清楚楚,就是盼甘棠不老,留大爱千秋!”

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_第6张图片

      因为本书是写《诗经》与岐山,也因为作者对岐山这块厚土的挚爱,所以作者在解读一些诗篇的时候很好地结合了岐山当地的地名、村名、典故等,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诗经》,了解岐山。例如《首阳山上话采苓》《一个古村名与一首名诗》《周公封国里的姜嫄庙》《岐山之歌》等。作者既对诗歌本身进行了诠释,又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解析和传承,语言质朴,故事生动,读来既引人入胜,又拓展了对诗文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_第7张图片

      作者对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一山一水都极尽细致,不仅自然、质朴,而且有一种被心灵润泽的光芒。写作上不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更是作者与这片热土思想上融为一体后的深切感受,是心灵相通。作者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是追求一种真实、朴实的美感。品读此佳作,感受古今文化的传承,品鉴《诗经》的雄浑与博大,感悟《诗经》那个时代的热情、亲情、友情与爱情,作者把深沉的乡土情结化成一种文化情绪,尽善尽美描绘出文化的活力与张力,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陕西地域视野下的《诗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文作者为中共邹城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 自 故 乡 来——读李沛生、杨慧敏作品《〈诗经〉与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