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mang”人生

三“mang”人生

文 | 金属的灵魂


三“mang”人生_第1张图片

转眼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斗了12年多,也可谓“身经百战”,平时在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解决起来也算是得心应手。但最近有些问题却让我这个身经百战的班主任越来越“焦头烂额”。

临近期末,每次上完课回到年级组办公室,发现同事们讨论最多的热门话题,不是某节课应该如何如何去教,而是现在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如何如何。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啊”、“为什么我感觉现在讲课时根本没有人听呢?”等等抱怨与议论之声此起彼伏,某个老师一抛出话头来,马上就会有很多老师表示有同感,附和着。抱怨归抱怨,当老师的还是有当老师的条件反射:一听预备铃响,立马放下抱怨与无奈,整理心情,又神采奕奕地拿起书本朝教室走去。

我也经常有这样的挫败感,这不能不说是当教师的一种悲哀。借用《天下无贼》里葛优那句经典台词来说,不就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身为教师,我们都希望把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可很多学生却视你不见,不为所动。

我在学校主教生物学科。这个学科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依旧是所谓的“副科”,文科高考不考,理科高考时所占总分比例最小,所以平时上课时听听就好,不用花费什么时间和精力在这科上。曾经我以为只是我这个学科是这样。没想到在课下和其他老师交流时发现,包括传统的“数理化”也是这个状态,这就让人有些费解了。

于是,在最近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每当我走进教室开始上课时,我就一边讲课一边开始留意观察班级中学生听讲时的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发现一些端倪:现在的学生在上课铃响后的5到10分钟,就会分别进入三种学习状态:

【1】第一种状态:忙!


三“mang”人生_第2张图片

也就是所谓的“忙碌”状态。

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往往是老师口中的“好学生”。不管你在讲台上、黑板前讲什么,他们都会一丝不苟地把你所讲的内容原原本本记在笔记本上,完全是一种要给你写一本《XX老师语录》的节奏。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下课后,到办公室来把上课用到的PPT拷在自己的U盘里。我在给他们拷课件的时候,发现他们的U盘里真所谓琳琅满目,各个学科的课件是一应俱全。

这样的学生还有一些特点,比如:在自习课的时候经常跑来问题,问的题目均出自他们自己买的各种习题集。而从他们的问题中,你可以轻易发现他们对课上所讲的内容根本没有理解。

这时我会问他们“今天课上讲的内容听懂了么?”

他们会很自信的告诉我“基本都记上了!”

“记在哪里了?”

“笔记本上啊!”

这完美的回答让我顿时一头黑线!

课下和他们闲聊的时候得知,这样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课余生活也是非常充实的,家长给报了各种补习班。放学后他们就会辗转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去进行所谓的“培优补差”。而他们的成绩在考试之后还是会显示出是那么的不给力。

为什么会这样?当我和他们聊天过后,从生涯教育的角度去“共情”时,发现了问题所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这种状态的孩子们,常常在时间管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虽然有一个大致清晰的目标,但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干什么事情都是随性的而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比如,他们会给自己制定一个今日的目标:完成某个单元的学习。自习课上,他们会把课本的这个单元翻开,然后一字一句认真读起来,读完课本开始做题,拿到题目直接做;卡壳了,翻开课本继续看,看得差不多了,接着回到题目继续做;还是做不下去,找同桌讨论,你一句我一言,最后这个题目还是没解出来,但是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就这样,自习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总是不够用。不够用怎么办?回家继续加班加点,他们秉持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死磕”是他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没有任何技巧可言,但是“死磕”之后的收益却不大,这显然是时间管理出现问题的表现之一,极其没有效率。

还有更为常见的一种表现:第一件事情做了一半,还没做完,突然想到有另一件事儿也是今天必须要做的,于是就放下手头正做了一半的事情,转而去做第二件事情。结果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发现,一晚上做了很多事情,但没有一件事儿是真正完成了的。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最后问题就爆发出来了:他们看起来很用功,很忙碌,但由于没有效率,使得他们的时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样的结果也在严重打击着他们的积极性,更可怕的是,很有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我再怎么努力都会一事无成!”


三“mang”人生_第3张图片

【2】第二种状态:茫!

即时刻处在一种“茫然”的状态。

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当抛出一个问题想要引出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会去关注在座学生的眼神,从他们的眼神中,你会发现有些学生流露出来的是“求知”,是“好奇”,是“蠢蠢欲动”;而有些学生的眼神是空洞的,让你看不出他有任何的想法。

你讲,或者不讲,他就静静坐在那里,无欲无求;

你说,或者不说,他就稳稳坐在那里,不悲不喜。

从这些学生的眼神中,我能看到的只是一种茫然。课后我找过这样的学生聊天,从和他们的谈话中,我几乎得到的是惊人一致的答案:“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习,学的都是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爸妈告诉我要上高中,我觉得也该上高中,所以我就坐在这儿了。”

当面对这群学生的时候,我的职业病又会让我对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进行“共情”。

我认为这是一种目标缺失所造成的现象。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因而也就没什么目标。

现在每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是“金豆豆”,家长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兴趣”班。

当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去时,他们还经常搬出“别人家的孩子”来规劝自己的孩子,说“你看XX家的XX,正在学钢琴呢,你也得学,你不能输给他”、“你瞧XX家的XX,最近开始学舞蹈了,你也得学,你不能输给她”。而我想问的是:身为家长的你们,可知这些“特长”、“兴趣”真的是你家孩子所拥有的特长或兴趣么?你们真的把孩子放在了一条对的跑道上么?

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的这些决定无法反驳,只能顺从的去参加这个特长班那个兴趣班。长大后习惯了这种生活经历的孩子们已经完全形成了依赖家长的思想,不再去思考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到学校上学,就到学校上学;让学理就学理。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他的优势智能在哪儿,努力的目标在哪儿。完全就是“妈宝”或者“爸宝”,对父母的话总是言听计从,没有了自己的思维。

他们的生活中就剩了一种可悲的任人摆布的“茫然”状态。这就相当于,让一位擅长3000米的中长跑选手在比赛的时候站在了三级跳的起点,他看不到3000米的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完成接下来的比赛,你能理解他的茫然么?


三“mang”人生_第4张图片


【3】第三种状态:盲!

这是三种状态中最让人担忧的状态,即“心盲”。

如果说“忙碌”是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所造成,“茫然”是缺乏确立目标的能力所造成,那么“心盲”就不光是学习动机、目标缺乏,而是连想学习的心思都没有,似乎周边发生的一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激励学生的话都与他们无关,好像“睁眼瞎”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现在的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进校时他的中考成绩只差一分就可以进入所谓的“实验班”,所以很遗憾的被分到了平行班。高一第二个学期伊始,因为文理分班,他选择了理科,所以进入我带的班级,这时年级组也不再设置“实验班”,一视同仁都是平行班。这对他来说本该是一个新的起点。

但是第一天上课,我就发现了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不管上什么课,当我去“猥琐趴后门”的时候,他都趴在桌子上“假寐”着。


三“mang”人生_第5张图片

课下我把他找到办公室来,嘘寒问暖,我以为他是身体不舒服才趴在桌子上。结果他告诉我一切正常,并没有不舒服。

我说“那你为什么不听课呢?”

他坦然的告诉我说“不想听,没啥意思。”

我问“那你觉得什么才是有意思的事儿呢?”

他挠挠头说道“我觉得在学校学这些东西都没啥意思!”

听这个意思,他对我的保留还是蛮多的,可能是刚分班,对我不了解,还有一定的心理“戒备”,所以我准备转换话题,看看能不能拉近我俩之间的距离,让他对我敞开心扉。

我让他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当作是聊天般地问他“高中以后有啥打算?想干点啥呢?”

他再一次挠挠头说“没想过这个问题,好像离高中毕业还挺远呢。”

他的回答又一次让我“受挫”。

我依旧不屈不挠地问“平时在家喜欢干点啥?玩游戏不?”

突然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随后又遁入黯淡,闷闷地说“玩不了了,手机和电脑都被锁起来了。”

“那你回家都干点什么呢?”我仍然不放弃。

“啥也不干,发呆,睡觉。”

终于,我俩的第一次对话就只能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气氛中无果而终。

后来的事实证明,就像他天天趴在桌子上一样,他的各科成绩也终于“趴”到了底端,他的后边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让他“超越”了。

这个孩子并不是个例,因为像他一样的孩子在我们学校还大有人在:没有目标,没有要努力的方向,更没有为目标努力的动力。成天浑浑噩噩,早上到点来学校,在属于他的桌子上趴一天,偶尔比较精神的时候不是在跟同学聊天,就是在吃东西,晚上到点骑车回家。

这样的一种“心盲”状态你说可怕不?

“忙、茫、盲”的三“mang”状态,不仅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其实也已经成了很大一部分现代人的常态:忙工作,家庭中的各种大事小事;对未来缺少规划,看不到出路和对努力方向的茫然;或是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一点儿人和事,对将来表现出无限的“心盲”。

该如何破解学生的这种三“mang”状态呢?我依旧在积极寻找着路径,毕竟这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之路!


三“mang”人生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mang”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