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众筹与“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中国式众筹与“旁观者效应”_第1张图片

关于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史上有个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说的是1964年3月13日,美国纽约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28岁的姑娘在凌晨3点下班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这次谋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歹徒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当时《纽约时报》的报道是这样的: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他们“听她哀嚎了半小时,却完全没伸出援手,甚至没有报警”。

中国式众筹与“旁观者效应”_第2张图片

这起骇人听闻的犯罪事件促使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达利(John Dariey)与拉丹(Bibb Latane)着手研究旁观者的心态,他们得出结论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 具体说,就是个体对于事态的反应,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针对“旁观者效应”的起因,社会心理学家给出了四个方面的解释:

1、社会抑制作用

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是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2、从众心理

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3、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当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时,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4、责任扩散

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由此可见,中国式众筹要汇聚一、两百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同完成一件事,而“旁观者效应”则可能是中国式众筹具体操作中最大的阻力。

事实上,中国式众筹“圈子、面子、里子(实惠)”的设计正是为了减弱乃至消除“旁观者效应”这个阻力。

首先,中国式众筹致力于打造一个类血缘关系的熟人圈子。这个圈子通常是通过众筹参与者推荐,“一传十、十传百”,精挑细选有共同价值观、共同愿景且靠谱的人慢慢“养”出来的,熟人的熟人可以很容易成为熟人,进而可以迅速建立基于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帮助机制。

其次是面子。中国人一般都非常在乎面子。如果众筹参与人中间有行业大佬和牛人,加入这个圈子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炫耀和“吹牛”的面子;如果你帮助了别人或做了一件很牛的事,得到圈子的认可或者回报,更是一份充满荣誉感的面子。在这方面,面子实质是参与中国式众筹一种价值回报。

中国式众筹与“旁观者效应”_第3张图片

第三,也是中国式众筹最重要的“里子”,即实惠。在这里,实惠是指实实在在的财务回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每一个中国式众筹的项目,最需要花费精力的实际上就是回报机制的设计。一个超值的财务回报是中国式众筹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众筹参与者之间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动力源泉。

有了这样的圈子、面子和里子,中国式众筹里将不再有旁观者。

中国式众筹与“旁观者效应”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众筹与“旁观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