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三家分晋这场博弈,不过就是个数学问题

周王室衰微,真的是因为坏礼所致吗?

公元前403年,周朝的威烈王下令,命晋国的三个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司马光用了长达千字令人拍案叫绝的模范议论文来阐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来痛斥威烈王坏礼、君臣不分、分封之名不正。由此也可以看出司马光政治上理想派的一面。

周王室在无地可分,无足够的军队可威慑他国,无权力号令诸侯的三无前提下,洛阳整个包围在晋国中央,在夹缝中,生存尚且不易,分三个口头名义上的诸侯又算得了什么?

周王室有名分可封,却没有相应实力的军队和富庶的土地人民;三个大夫虽有土地和强大的军队,却没有名分。

你要名分,我要你保我生存,等价交换,谁也不亏。

晋国最初有6位掌握实权的大夫,先后被灭绝,只剩下魏氏、赵氏、韩氏和智氏,其中,智氏为最强大有实权的大夫。

智氏先后向三家索地,魏氏和韩氏虽不愿给,经谋士谏言后都还是割地给智氏了,唯独赵氏不肯给就是不肯给。

智氏不乐意了,马上叫上魏氏和韩氏来攻打赵氏,打算用水灌城,还得意地说:我开始并不知道用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如今知道了。

魏安邑,韩平阳城附近都有水,魏氏和韩氏十分恐慌,赵氏派人游说,遂中途倒戈,反而联合赵氏共同用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大败,智伯被杀。

智伯为什么会在眼见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中突然从天堂掉下地狱,反而被杀呢?


在一场失败的死亡率为100%的博弈中,智氏也太淡定了

1  你的眼光那么好,要谋士干嘛?

智宣子打算选他喜欢的瑶为子嗣。

智果说:瑶,不如宵。瑶有五处贤,一处不仁。五大优势为仪态不凡、箭术高超、技艺出众、巧文善辩、坚毅果决,而以五贤欺压人以残暴不仁行事,谁能忍受得了?如果立瑶,智宗必灭。

智宣子弗听。智果为避祸,去别族,改名为辅果。

从历史的后续发展来看,不幸被智果的“乌鸦嘴“言中。

同为诸侯的赵简子是怎么挑选子嗣的?

赵简子给了长子和幼子各一书简,书简上的内容大约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赵简子要求:要好好学习,背诵下来。

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长子早以为父亲不过是说说而已,竹简都弄丢了,更不要说内容了。

而幼子无恤,提问的内容,全部对答如流,被问及书简在哪里,无恤从袖中取而奏之。

赵简子认为无恤贤,传位给无恤。

三家分晋这件事,智氏从源头就输了。教育一个孩子有多重要?如果没有教育好,万顷土地终成他人家,万千家臣最终被杀。

2  谋士是养着好看的吗?

智宣子是怎么对待谋士的建言的?弗听

我任你摆事实讲道理,论据多么充分,结论多么肯定。我就是要按自己的喜好行事。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看看智宣子喜欢的儿子智伯瑶是如何对待谋士的。

智伯和韩康子、魏桓子吃饭,席间戏弄康子和康子的谋士段规。智国(智果的孙子辈)谏说:主不备难,就要大难临头了!

智伯一脸不屑:灾难是由我所掌控的,我不制造灾难,谁敢制造?

智国说:并非如此,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怨岂会在明面上?应该在它还没有表现时就心有提防。今天,君上在宴席中羞辱他国的君和相,又不对可能到来的灾难做准备,嘴里还说“难将由我”,这恐怕是不行的。小虫、蚂蚁、蜂、毒虫皆能害人,又何况是一封地的君相呢?

智伯弗听

智宣子和智伯两者对谋士的态度如出一辙,就是不听。

被智伯侮辱过的韩康子和魏桓子又是怎么对待谋士的谏言呢?

智伯直接开口问韩康子要土地。康子欲弗与

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固执凶狠。不给他,他必将伐我,不如给他,他得地后必然得意洋洋,还会问其他人要土地,他人如果不给,智伯必会讨伐他,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得免于灾难静待事情之变,再从中取利。

同康子在宴席上受过智伯羞辱的段规都这么说了,康子作为君,自然不能耿耿于怀。康子曰:

智伯果然在得地后又向魏桓子索地。魏桓子欲弗与

任章问:何故不愿给?

魏桓子:无故索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无故索地,各大夫必然畏惧。给智伯地,他必然会骄傲得意,他骄傲轻敌,我们则因畏惧而相亲团结,以团结之兵对付轻敌之兵,智氏的命必不久了。周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若给他,使智伯骄傲,然后择交谋图智氏,不要把自己放到风口浪尖,给智氏出兵的机会。

魏桓子说:

谋士一般都比国君看得更远一步,段规和任章的建言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割地换得一时安宁,再择交联盟,以图智氏。

智氏有没有有远见的谋士?当然有,智国在两个国家的谋士还没想到这一层时就已经提醒智伯要“备难”了,智伯怎么做的?弗听啊!

3  言语的言和承诺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

谋士絺疵告诫智伯:韩康子和魏桓子有反意。

智伯不相信,问他凭什么这么说。

絺疵说:今用韩、魏之兵共同攻赵,马上就要胜利了,然而二子并无喜色,反而有忧色。虽然约好胜利后三分赵地,可他们更担心赵灭亡后,就轮到韩、魏了。

智伯居然把絺疵这段话去质问韩康子和魏桓子。早在智伯带着他俩看水灌城时,智伯发表感慨:我如今知道水是可以灭亡一个国家了。他俩面面相觑,想起各自的城附近都有河水。如今暗中谋划的事被絺疵说出来,事不宜迟了。

二子说:是馋人陷害,想让我们懈于攻打赵氏,我们怎么会不高兴分地,反而要铤而走险做完不成的事呢?

二子出来时见到絺疵,飞也似的走了。絺疵知道大嘴巴的智氏把自己的话告诉二子,心里暗暗叫苦。于是自己主动请缨去齐国做使者去了。

资治通鉴用了“不悛(quan,一声)”来形容智伯,不悛就是不知悔改的意思。如今,即使悔改,有远见能预见到智氏要灭亡的谋士,也早已走了。

智氏是否有成功的机会?

智氏是当时四个大夫里最有势力的。他拥有的土地、人民、财富约等于他人的2倍。在割地前后,可以把四家的实力用数字进行说明。

智氏:2.5→2.9

韩氏:1.2→1.0

魏氏:1.2→1.0

赵氏:1.2

所以赵、韩、魏都是无法靠一己之力抗衡智氏。赵、韩、魏唯一的成功机会,就是三家结盟(1.0+1.0+1.2>2.9),以奇兵攻打智氏。

如果历史重来,重新给智氏一个机会,他是否有逆转的机会?

答案是有的。

智宣子选后代时,听智果的话以贤择嗣;

智伯羞辱二子时,听智国的话备难,只要先击破一个,其他两家即使联合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

索地时,赵氏不给,不应出兵,反而应该奖赏而相亲,韩、魏与赵氏的关系则不至于抱团;

攻打赵氏时,不应以灭赵为目的,而以削弱财富、土地、人民、军队等方式逼迫赵氏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的名义诸侯,剩余两家也翻不起浪了。

智氏之所以遇上了难度最大的三个大夫团结一致反击,就是因为他把三家都逼上了绝路,不成功就会死,所以三家无比团结。智氏本来优势最明显,却因为优势过于明显以致骄傲自满,招致祸害。

上面四点,哪怕有一个节点他做到了,三家分晋也就不复存在了。

从智氏的失败,能学习到什么?

虚心听取他人有理有据的建议

有些话不说,比说出来好

听人话只信三分

在毫无征兆的时候做充足的准备,才不至于在意外来临时手足无措

没有人能不犯错,关键是犯错了要学会改正

推荐书籍: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权谋残卷》张居正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三家分晋这场博弈,不过就是个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