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4-6读书报告

看书时间:21天(2018.09.17-2018.10.07)

终于把先秦这一套看完了,看得真的很慢,感觉自己还是必须得跟着读书小组看书才会有进度,自己平时的话就是想起来了翻一下,没想起来就一直搁置,一直都看不完,哈哈,简直就是懒癌晚期了,要是自己能把对吃的那种热情放到看书上那就不得了了。之前的21天看了三本:《祖先》、《国家》、《奠基者》,第四本《青春志》还没看完,这次接着《青春志》,再看了《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 看完后真的发现自己越来越历史白痴,好多历史人物也仅限于听过,知道,根本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个朝代,因什么事情而出名,做了什么贡献等等。后面还有三套,但愿自己能尽快把他们看完,算是对这段历史有个大概的脉络。

《青春志》关于刺客,书里让人震撼的是那些刺客,简直刷新了我对刺客的认知,这到底是一些怎样的男人和女人,如此勇敢,如此不同寻常,精神的力量真的是很强大,他们几乎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顾毁掉自己的一切,毁容,自杀等等,看得我精神紧张,虽然几个刺客的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为了国,一个是为了家,一个是为了正义,一个是为了亲情,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就像前几天看电影《影》的时候,在那个公主身上就能看到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关于情人,感觉每个朝代都有那么几个可以改变历史的女人,她们的共同点都是特别漂亮,堪称尤物,尤物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也可能是会惹是生非的,几乎被称为是祸水的那种,争议也挺多的。关于战士,春秋时的战士有些独特,有风采,有风骨,有风度,就连战俘也是,因为一句话觉得侮辱了自己就可以说自杀就自杀,感觉自杀就跟吃饭一样平常,不过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自杀的,反正我还是有一些不能理解的,春秋时候的战争也是特别有趣,文中把春秋的战争比作奥林匹克也是特别形象,礼节比胜负更重要,讲礼仪就得讲规则,规则也奇葩,比如不在危险地方狙击敌人,不让一个人重复受伤,敌人退不能追,追也只能追五十步,哈哈,真的是把自己看笑了,这还是战争吗?春秋真的是把礼演绎的淋漓尽致,感觉战争就跟过家家一样。

《从春秋到战国》战国的战争可就不像春秋的过家家了,可以用野蛮来形容了。为了当国君,为了皇位,不断地出现弑君案,一会儿杀一个,一会儿杀两个,庄公的弟弟和母亲就是,为了得到庄公的位置,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庄公却稳得很,让他们母子作,不管多么违纪违法,都不处罚,外人都看不下去了,可是庄公心里有数,要治本就得先忍,哈哈,庄公这种人应该是最受追捧的,有思想又不冲动。战国主要就是争霸,尊王攘夷是主旋律,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统称为夷,他们与华夏形成对比,主要差别在于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一个规矩礼貌一个蛮横,夷不吃熟食,不吃粮食,只吃肉类,披发文身,不穿衣服批兽皮,而华夏是文明的代表,这就是文明和野蛮的对比,也是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让中原人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周边的民族,特别是对楚国的蔑视,可是楚虽然匪气重但是实力强啊。于是各种争霸之战就开始了,齐桓公晋文公不战而霸,楚庄王屡战而霸,血战而霸,苦战而霸,还有后面越王的昙花一现的称霸。最后是秦始皇终结了战国开启了新时代。

《百家争鸣》各种文人开始出现,开始讨论拯救世界的方式。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主张仁爱,礼乐,这种爱是天然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认为世界还有救,应该把拯救世界作为自己该做的事。墨家代表墨子则主张兼爱,认为礼乐是虚的,仁爱有先后等级,而兼爱无差别,一视同仁。道家代表老子,庄子也认为礼乐是虚的,主张不救才有救。法家代表韩非反对仁爱和礼乐,更主张实用,认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才是主旋律。那到底哪个社会好呢?墨家最后没有成功主要是太苦了,人民群众希望平等的同时也要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老子,庄子,韩非主张的平等都导致了独裁,最终还是儒家的小康社会更适合大众,到今天也是儒家思想对人们影响最大。关于制度,到底是德治还是法治,争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了,当然是法治,德治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德就是礼,依法治国,以德育人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易中天中华史》4-6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