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

(一)

初见这本书时,便有一丝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重复的叠词。

如果只是作者谢舒文章的合集的话,那只叫《谢女士》就可以了啊。

果然,答案是能够在书里寻找到的。

(二)

《谢女士谢女士》是旅美作家谢舒的纪实随笔集,陈丹青作序。

在那一代人里,能看到当时到美国的中国人的辛苦和酸涩。

谢舒还是正牌的留学生,到了美国之后依然也要面对做保姆、在饭店当小工这样的事情。

确实活不下去,确实艰难。

但又没办法和家里说。

所能说的,只有一切都好。

这和最近在读的《商市街》竟有一丝接近之意。

萧红在《商市街》里所描述的那种惊人的饥饿,和当时人的惊人的忍耐力。

让人动容。

即便到了谢舒那个年代,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忍耐力依然还在,并无丝毫的衰减。

那些偷渡客,面临的境遇更加艰难,少小离家,老大未必能回得去,所求的也就是自己的下一代能翻身。

不但有艰难,还有生死。一个年轻的性命,就因为没有身份,被锁在饭店里留夜而死于火灾。蛇头却不会因为人死了而不要偷渡费,他的哥哥要拼死拼活的去挣两倍的钱。

谢舒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人最后怎么样了,他们还好不好。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永远也不会知道结局。

这才是生活比故事残忍的地方。

(三)

谢舒的父母原本挺有身份,她小时候见过世面,长大后又吃过很多苦。这样的人的文字里有悲悯和豁达。

当她年轻时面对自己做保姆家的孩子时,由衷的想要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带,但话一出口,就被美国妈妈担忧她会拐卖她的孩子。

文化差异大体如此,每一个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大约都会面临类似的境况吧?

那时联系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打个电话耗费不小,偶尔能赶上打免费电话的机会,大家都争先恐后,事前的期待,事后的回味,错过的后悔都能在这本小书里看到,匆匆写过,不着痕迹,那种怅惘,映染眉间。

家乡树下埋着的黄金,一辈子再没见过。

家乡道边伫立的老人,一辈子再没见过。

没有钱回不去家,有了钱又忘了本。

滴水之恩涌泉报的实诚人,和滴水之恩当做涌泉恩的促狭鬼,饶是远渡海外,依然不能免俗。

这是一本美国土地上的中国事,一百年来,没有变过。

(四)

原来,这书里有两位谢女士。

谢舒是其中一位。

另外一位年长的谢女士,叫做谢继群。

两位谢女士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遭遇,所以在这种相似产生了际遇和缘分。

因为同在异国,这种同姓之缘,又显得尤为珍贵。

所以才会被作者和编辑选为书名吧?

(五)

随笔里描述了一个男人,初到美国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一边打工一边睡地铁站,和很多很多流浪汉在一起,赚来的钱就放在包里,包当做枕头。

钱没丢过。

后来,找工作,先问管不管住,管,就干。

凭着艰苦卓绝,这人翻身了。

欣慰的是,他的儿子没有嫌弃父亲的出身,而是具备和父亲一样的冒险精神,成年以后,独自离家,自己闯荡。

认为父亲是个英雄。

(六)

陈丹青在序里说:“小说,是前世的记忆。”他其实也记不清是谁说的。

这部书,是当世的记忆,前尘过往,袭上心头。

现代中国人大多没有文化上的根,少有人有止有定,心念纯一。

大概,这也和漂泊异国差不多了吧。

                                                                                                                寸

                                                                             二零一七年五月八日午

                                                                                                             掩卷



转载授权

《谢女士 谢女士》内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谢女士 谢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