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8: 饶有趣味的《窥视印度》

简年8: 饶有趣味的《窥视印度》_第1张图片
《窥视印度》
《窥视印度》                                     【日】妹尾河童 著  

很喜欢这本书,非常对我的胃口。

作者妹尾河童先生是舞台设计家,他擅长用纤细的笔法描绘在印度的所见所闻,还有轻松的口语化的叙述。

每到一处旅馆,他会用尺子量度房间的尺寸,画下俯瞰图,记录包括壁纸花纹、床罩颜色、室内温度等等一切细节,甚至包括墙壁上的开关和电话的位置,当然,他画的不仅仅是旅馆房间,还有街上的生活景象,风景、村舍、房屋、宫殿、佛像,街上卖各种东西的小贩,学校里的孩子、博物馆的展品、日常的生活物品,事无巨细,只要是感兴趣的,他都把它画下来。

简年8: 饶有趣味的《窥视印度》_第2张图片
书中插画


以往我总是觉得相片或许是旅行纪实的最好表现手法,看了河童先生的书,感觉没有什麽比绘画更能吸引人的了,那些生活的细节,从相片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在老先生的笔下重现,仿佛是说:“这就是我注意到的印度呀。”

简年8: 饶有趣味的《窥视印度》_第3张图片
书中插画

简年8: 饶有趣味的《窥视印度》_第4张图片
书中插画

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非常认同老先生的旅行态度,虽然这是一本1985年写就的书,却好像认识了一位知音一样。

我也跟河童先生一样,是那种放下行李就想出去的旅行者,满怀着好奇心,要去一个城市市井的地方,看看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希望有各种各样的尝试和体验,比如喝一口街上卖的糖水、奶茶,或是尝尝街边的小吃,逛逛小市场,在杂货店东张西望,跟店主扯东扯西;或是爬上寺庙的高塔,居高临下看城市百态,民生碌碌;同样喜欢蒸汽火车,喜欢搭乘火车的旅行;不适应度假式的旅行,刚参观贫民屋之后再住进豪华的旅馆会心生愧疚;没有饮食的原则,只要有趣,都可以塞进肚子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旅行的时候对自己还是比较小气……

可惜的是没有老先生那样的画笔,虽有同样的好奇心,却缺少坚持下来的毅力,想想啊,自己的旅途中放弃了好多东西,却也得到了许多东西。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地想要去看完的书,盖因河童老先生除了画功了得,更加是极之有趣,以至于我看书的时候常常忍不住呵呵地笑出来。

比如说:旅馆的人知道老先生画房间素描的事情,某一次在他历经13小时游览疲惫不堪地回来后,听到说:“给您换了个房间,这次的房间凹凹凸凸,应该很难画吧”“遇到这种对方比我还好奇的情况,只能说,输给他。实在累毙了,心想,饶了我吧,可是呢……唉!没办法,最后还是提笔画下来了。”还有,“当地人都不戴帽子,观光客则几乎人人头上一顶。船一停靠,帽子就成了乞丐辨认的线索,一窝蜂围上去不会错失目标。没戴帽子的我常常因此逃过一劫,不过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常被太阳晒得头痛不已,欲哭无泪哩。”

还有赤脚上雷神山看佛像的一段,“好烫!好烫!”“脚底烤得象半熟的牛排……”实在是有趣。

河童老先生生于1930年,如若康健,现在应是87岁高龄,只恨我是没有机会跟着老先生出游,要不,跟着他去印度的街上走走,跑到寄物处的铁栏里量量尺寸,跟在他后面听他问那些奇怪的问题,爬神庙高塔的时候,给他一支电筒,在他画画的时候,为他撑伞遮雨,跟着他分享生活化的旅行细节,那该多有趣啊!

这本书里,最认同的是他对印度的态度,

“那或许不代表印度的全部……”

“同一个人,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会有不变之处,但同时也会有激烈变动的部分。我觉得印度就是这样。”

“若不承认彼此的差异,就没法生存下去。”

《窥视印度》驱使我在后来将印度的旅行变成了现实,虽然只是走了北印,虽然距离书本描述的时代已经过了很多年,但印度人的生活,仍然有那么多不变的部分,街头的小贩还是书中描绘的模样……看来,在印度旅行,只有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年8: 饶有趣味的《窥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