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1.你在“用心读书”吗?心经 要用心去读
本章和下一章,主要探讨《心经》的读书方法的相关问题和《心经》的诵读和咒语问题。
《心经》怎样读,是需要单独开一章来探讨的。
先说一个浅显的道理,《心经》不是小说不是诗,所以,不应该用平常读文学类书籍的方法来阅读。
再说,《心经》也不应该被当做哲学类著作来阅读,因为那是在做哲学研究,在做哲学思辨,不是在汲取《心经》中的佛学般若智慧。那样,就不是用《心经》的智慧,走出心理困境了。
探讨《心经》的读书方法,也是了解《心经》智慧的基础之一。
该怎样读《心经》?
用“心”去读。怎样用心去读?需要借助抄写经书这一方法,来实现“用心读书”。
我在这里探讨的阅读《心经》的方法,主要针对走出心理困境这一目标。因此,我将接着前两章的观点,进行阐述。
2.《心经》的智慧与心理困境的观点回顾
第一章,我以心理学的心理困境为出发点,结合哲学逻辑学的同一律,将引起心理困境的外界困难与心理困境造成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困难作出明确区分。
这样,避免了,认为外在事物不存在就是空,这一对《心经》的误读。这种误读,是唯心主义。本文不认同将《心经》等佛学判定为唯心主义的学术观点。
本文第一章做出的论述,也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必要。为了防止因混淆现实性而带来的心理疾病。
第二章,我在第一章的理论视阈中,切入了养生学和心理学催眠术的分析,认为,人要走出心理困境,需要妥善解决外界困难。解决外界困难,需要理性思考和冷静的心态。
所以,我提出,一些基础的禅定修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自我调节,属于自我浅催眠的范畴,能帮助人平复心境,进而在心理困境和外界困难的解决上,两方面受益。
基于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的心理学和养生学分析,本文认为,禅定具有科学合理的人体生理-心理基础。由禅定产生的般若智慧,也就具有科学合理的性质。
基于这种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浅层面的空性。认为,空性,不是相对于“有”的“无”,而是从有到无再到非有非无的一种“存在”状态。
这种状态,能在心理活动中得到验证,所以,真实不虚。这种状态,是一种性质,能在其存在彰显时,彻底改变心理和生理能量反应出的有与无,以及非有非无的状态,最后升华为一种非“非有非无”的精神状态。
前两章的探讨,具有下列特点:
(1)结合心理学和养生学的科学研究,为《心经》的佛学智慧提供实践对象和科学验证。
(2)用时下话语阐释《心经》的佛学文本中的哲理,并为这种哲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依据。
接下来,本文将承接前两章的研究特点,将分析引入更加宏大的理论视阈,加入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心经》的相关基础问题。
本文的创作初衷,是分享一些我自己读《心经》学佛学的心得感悟。同时,也希望借此,说明一些市面上对佛学的误解,并且,借用佛学的智慧,重新探讨一种科学与哲学以及生活能更好统一的途径。
3.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文化艺术疗法
心理困境,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心理困境,不仅困扰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心理困境也是心理咨询材料所证实的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当一种心理问题,在一定社会群体范围内,普遍出现,这一心理问题就成为社会心理问题。
当这种心理问题,开始通过社会群体的文化,表达出来,并影响社会群体的行为,这种社会心理问题,就成为一种文化。
于是,西方国家的各级政府机构,都发挥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建设公共文艺教育服务机构,用各种方式,帮助公民走出心理困境。
文艺与教育,作为文化形态,被用以解决社会心理问题中的心理困境。
这时的心理困境,是以心理文化形态来呈现。所以,社会文化层面的心理困境,可以被文化治疗。
例如,有些心理咨询师通过对音乐和绘画的鉴赏来给人做治疗。
同理,抄写书籍,也能有一定的心理治疗的效果。抄写经书,是一种宗教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读书方法。抄写经书,更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心理治疗方法。
不仅如此,抄写经书时的精神活动,还可以作为心灵哲学的理论源流和理论依据之一。
4.敦煌文献:抄写《心经》的文化渊源
抄写《心经》这一文化现象,在敦煌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
例如:
(1)弟子押衙杨关德为常患风疾,敬写《般若多心经》一卷,愿患消散。(斯32 52号)
(2)天福五年庚子岁十月十六日,弟子吴幸通奉为龙天八部护陇右之疆场,我仆射福同海岳,永寿无亏倾;次为先灵考妣,神游净域之宫,往托菡萏莘(莲?)台;现存护泰,永保长春;阖门大小,代无灾横之患,家富门兴,永充虔诚供养。(伯3045号)
(3)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若欲报十方诸佛恩,诵《观自在》、《般若》百遍、千遍,灭罪不虚。昼夜常诵,无愿不过(果)。(斯4406号)
综合敦煌文献中的材料内容来看,抄写《心经》的好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1)健康祛病
(2)运势顺遂
(3)修心养性
(4)宗教功德
5.抄写书籍的文化:好处不止于读书
之所以抄写经书,在古代,被许多宗教提倡,是因为古代的印刷技术相对落后,经书抄的越多,该宗教的文化思想就能更大程度保留。
并且,抄写书籍的过程,比阅读书籍,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提倡信徒抄写经书,能强化信徒的信仰。
以上两点,是抄写经书的文化学起源。在现代社会,这两方面原因,都逐渐淡化。
现在,抄写书籍,本质上,可以是一种读书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书法创作活动。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对书籍审美内容的再创作。
书法,在字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必然要借助书法的物质媒介,通过字的字体神韵,运笔布白等艺术手段,来展现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书法,不是只有形式美的“纯艺术”。
当人在抄写书籍的时候,人的字会艺术性的反映出人的人格,并让写字的人自己意识到。同时,人的心里会默诵书籍内容,让书籍内容需要被书法艺术表现出来时,与书写者的人格在心理形成碰撞,交流,融合。
人在抄写书籍的过程中,由于心念,注意力专注于所抄写的书籍内容,感官专注于抄写的文字,行为,体式专注于文字的书写,因此,人的语言,意识,身体,都得到了约束。
这种约束,一方面,来自于抄写这一活动本身,一方面,来自于所抄写的书籍的内容。
这时,人心中的杂念,被抄写书籍这一行为统束,随着抄写活动的持续,随着心念专注集中的加深,随着抄写活动的逐渐熟练自然,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会产生升华。
人会突然有所感悟,会突然心生欢喜,也会突然神清气爽,甚至会感到身体轻松舒适,充满力量。
每一个人,持续坚持抄写书籍,都会有这样的效果。
6.抄写佛经,真的有神奇的功效?
抄写书籍带来的这一效果,构成抄写书籍这一文化现象的基础。
抄写书籍这一文化,能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带给读书人好处,这个好处,首先是心静,其次,产生专注,于是,心有感悟,并且,有益身心健康。
所以,抄写书籍的文化现象,既是读书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心理修养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健康养生文化的一部分。
正因为,抄写书籍,能有这些效果,宗教组织提倡的抄写经书典籍,才能不仅推动宗教自身的文化发展,还能为抄写经书的信徒带来好处。
因此,抄写书籍,与聆听音乐,观赏画作,茶道香道等,一样可以成为心理治疗的方法。
在这种普遍意义上的抄写书籍的效用的基础上,是否存在,抄写佛经,能收获特殊的效用呢?
这种特殊的效用,只是存在于信仰的文化中,还是具有科学依据,具有合理之处呢?
本文把信众抄写佛经的神奇效用,放在下一章,和咒语的神秘性一起论述。这里解释的抄写《心经》的方法,主要是分享给对《心经》和佛学产生兴趣的朋友。
让我们先从抄写经书产生的心理机制的理论,分析说起。
7.认识论的基础是心理能量的流动的问题
社会学,在我们的分析中,主要研究人的群体和人的关系。文化人类学,在我们的分析中,主要研究人类的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化对社会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人的群体,行为,文化,都以个体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最后,在哲学中统一起来。许多时候,研究反复在这条道路上进行,就会自然而然的突破。
接下来,我们需要统一心理学这一出发点和哲学这一抽象概括的终点。
人类任何心理活动,本质上,都是心理能量的流动。
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认识,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哲学认识论,也需要探讨心理能量的问题。
心理能量,既然是能量,就意味着,这种能量是客观存在,是有物质基础的能量,而不是意识所反映出的心理影像。心理活动,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所以,心理能量,本质上,就是生理能量。
在哲学的认识论问题的探讨中,既然人类的认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人类心理活动是心理能量的流动,人类的心理能量本质上是生理能量,那么,人类的认识,在认识论领域,也必然是基于人类生理能量的流动来研究的。
哲学探讨的认识论问题,是抽象之后的概念的问题。但不论是先验论,经验论,理性主义等,其认识论的研究对象,都不可能在把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的流动抽象出去。因为,思考,就必然有生理能量的流动。
不同人格的个体,心理能量的流动具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对于同一事物的刺激,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是不同人格的人之间存在的必然结果。人格在人的成长中形成,并稳定。
每种人格,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心理能量流动的模式。人的认知,往往受到人格的影响。因此,哲学认识论采用的抽象方法,在没有共同点的认识过程中不能采用,并且,抽象的认识论的结论对每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失去了哲学的普遍性的意义。
所以,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基础,是人类心理-生理能量流动在人类认识领域的共性的研究。
8.定势效应:心理能量的流动与人格
有的人,之所以会被心理困境所困扰,是因为造成他心理困境的心理能量已经习惯了以固定的模式来流动。这样,他在认识外界事物之前,就已经被心理困境的定势效应影响了。
抄写经书,之所以能作为摆脱心理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于,抄写经书的过程,是人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能量的流动,让这种流动趋于积极健康的人类生命的共性状态的过程。
抄写经书时,人的意识活动,会被集中控制在抄写经书的活动中,意识专注于经书内容的默诵和字体字形上,长久自来,心理能量流动的既定模式就会被改变。进而,逐渐改变生理能量流动的既定模式,使抄写经书的效用发挥出来。
抄写经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文化,为文人雅士喜爱,为广大信众奉行,根本上,是这一活动具有改变定势的心理能量的流动方向的功能。
正因为有这一功能,人的人格才会改变。人格进化完善之后,人的心理得到成长,自然诸事顺遂,自觉好运连连。所以,抄写经书,从这一意义上说,确实具有生理、心理、运势等方面的好处。
9.我抄写《心经》的方法
那么,该怎样抄写《心经》,才是在用心读《心经》?
首先,要明确一点,《心经》的心,是核心的意思,与心灵和心性无关。所以,《心经》的英文译名是《Heart Sutra》而不是《Mind Sutra》。
《心经》的内容却关于心,但这个心,不是心意心神的心。这个心,是照见五蕴皆空的般若慧心。
所以,读《心经》,要做到用心不用意。用心去抄写,去诵读,却不可用心去琢磨。佛法,不该用世俗智慧去思考的,因为想不出结果。
接下来,做抄写《心经》前的准备工作。包含下列几方面要点:
(1)调理呼吸,逆腹式呼吸法,缓吸缓呼。
(2)窗明几净。
(3)头正身直脚安地。拔顶提肛。
《濒湖脉学》说:“一呼一吸,四至为则”。呼吸调匀,血液流动的状态也会得到调理。血液流动状态调整好,就不会有迟脉数脉浮脉虚脉等脉象表现出来的病症。
调息,在抄写《心经》的过程中,是健康养生的基础。心身统一,所以,脉象平缓,就会“阴平阳秘”,心理就会处于舒适良好的状态。
拔顶提肛,是让任、督、冲三条奇经八脉的经络通畅。任督阴阳之海,冲脉协调全身经络。奇经八脉如同堤坝沟渠,调节十二正经经络中的精气。痛者不通。头正身直脚安地,再拔顶提肛,配合呼吸法,能帮助任督冲三脉通畅,调节身体健康。
至于怎么抄写,书法的诀窍,大神沂河生有很详尽很精妙的论述,这里不多说。
在抄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字如其人,你的字能反映出你的心性。 所以,一边抄写,要一边从自己写的字中反思自己的心性、人格,然后通过一笔一划的矫正, 一边提升自己的心性、人格。
(2)在心中默诵《心经》,再写下来,不可看几个字,抄几个字。这时, 注意力不是放在记忆本身,也不是放在字本身,而是在字的背后的深意上。但是,深意是什么?却不可以去思考,只知道有深意就行。深意会在抄写积累到一定程度,忽然让心中生出明悟。
(3)到底是谁在抄写《心经》?不是我!我抄写的是字,不是经。经不是书,经只有是书中的般若智慧,是书中的佛法,才可能是经书。我不是般若智慧,又怎可能抄写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又不是字,又怎可能被字记录在我的纸上?
当抄写《心经》时,所有的心理能量都被注意力导向《心经》所承载表达的般若智慧时, 人的自我——具有心理人格缺陷的自我,就会被淡化,悬置,遗忘,甚至,仿佛根本就没有自我!是故,诸法无我,五蕴皆空!
这时,人才可能重新塑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重新建立心理能量流动的模式。
抄写完,佛教信徒一般要做回向文/回向谒。不过,这和本文的重心关系不大,相信读到本文的善男信女都会作回向文了。本文主要写给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所以,此处就不赘言了。
10.结论
抄写书籍,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养生文化。抄写书籍,是结合书法艺术的一种心性修养。
个体心理困境,具有社会文化的诱因和表现方式,所以,社会文化形态及其创作活动,可以帮助个体走出心理困境。
心理困境会造成心理能量的流动方向固定化这一后果。心理困境,会在定势效应中影响个体日常生活认识行为等。
抄写经书带来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改变,具有改变个体人格的功效。个体人格的改变,会帮助个体摆脱不良心理定势效应的影响。
传统学界的哲学认识论问题的学习研究,不能成为提升个体心理认知能力的方法。因此,哲学认识论对于个体走出心理困境,没有意义。于是,哲学认识论,对于社会个体的生活,没有实践意义。
哲学认识论需要以心理-生理能量的研究作为基础,才能真正获得有益于社会个体,同时符合人类共性的认识论结论。
抄写《心经》这类佛经,能让被心理困境的定势效应影响的心理能量的流动回归于平复的生理能量的流动。
抄写《心经》的准备工作,是养生术的基础准备工作,它使生理能量健康的流动。
抄写《心经》时的心理活动,会在不刻意的用思考理解《心经》内容的前提下,自然的获得关于空性的感悟——这正是空性的特点之一!
抄写《心经》可以让人的人格更加完善,进而摆脱心理定势效应的不良影响,走出心理困境。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人会放下“自我”,仿佛自我根本就不存在,于是放下“我执”。这就是对“五蕴皆空”和“诸法无我”的印证!这也是空性的特点之一。
本文讨论的抄写书籍的读书方法,不止适用于《心经》,也可以用来读其他经典书籍。
关于抄写《心经》,能自然而然感悟其中内容,这一点,绝不仅仅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么浅显的道理。下一章,本章文在探讨佛学的咒语真言时,会一起分析这个原因。
抄写经书,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在于这种文化实践活动,根植于心理和养生,能带给人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激发人的哲学感悟。而这种感悟,不是哲学思辨所能获得的。
这种文化现象的生命力的理论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哲学的哲理,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模型中,更能以深刻本真的面貌存在。
至此,我对《心经》的智慧的心得感悟,已经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下一章,就开始逐句探讨了。
盆小猪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