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也许是绝大多数人在其生命中无数次反复遭遇的尴尬。
人性中究竟有什么是如此‚邪恶‛(在这里并非贬义,只表示负面),如此顽固,如此普遍,如此让我们对之无奈呢?答案很简单—恐惧,而恐惧会带来另外一个更有杀伤力的品性—懦弱。Self-Deception(自我欺骗)……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懦弱.
有人说那些‚赚了黑心钱‛的人捐出大量金钱给慈善机构是伪善,我却宁愿说,事实上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实际上也确实很‚强‛,于是他们有资本作出‚伪善‛的事情。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勇气需要培养‛这句话里面的‚培养‛,还不如用更朴素的一个词‚积累‛。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当一个人还只有一点点勇气的时候,期望他可以‚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匡扶正义‛什么的都是非常幼稚且非常不现实的想法。
成功者的谎言
1.还有就是,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赚钱,并且还赚得很多;所以,宏观上来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宝贵经验在起作用,而是宏观经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跟自己的经验没什么关系呢?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2,最后,要知道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你身上就可能并不那么灵验。最可能让你误入歧途的就,你对你自己的了解。长辈们总是对我们说‚人贵自知‛,他们忘了说的、甚至可能完全并不知道他们真正应该说的是这个:‚人贵自知—难哪!‛
3.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4.有一句话,值得牢记:‚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只有经过仔细甄别之后,真正的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只不过,一方面要多花心思甄别,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这不是他们故意的,因为他们也是人,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需要获得满足。他们现在的成功是确定的,那么,这成功的荣耀就取决于其难度有多高,即,起点条件越差,现在的成功将显得难度越高。只有难度更高,才能获得越多的掌声,被认可的程度才越强烈,才会被人们更加五体投地地佩服。
他们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潜意识的根源,为了保护自己。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跟下象棋没什么区别,不仅要不断地‚进攻‛,更重要的还要稳固地‚防守‛他们如此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潜意识里的说法是‚看吧,成功可不是说来就来的,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你还是好好想想吧‛—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恐吓‛,与‚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警告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他们这么做,还有来自观众或者听众的支持。大多数人喜欢听成功者讲述他们的艰苦经历—越艰苦越好,越苦大仇深越喜闻乐见。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大部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
一方面,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者有意夸大,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依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成功者,或者那些被认为成功的人,依然是人不是神。既然他们还是人,他们就很可能有大多数人所具备的共同缺陷:‚认知偏差‛
摘自《和时间做朋友》
自学的魅力
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可是,今天所谓的本科教育基于种种原因,或明显地、或隐晦地、或有意地、或无意地使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不说,甚至可能连本专业都没学好。最要命的是,本科教育不仅没能让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好本专业,甚至令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憎恨。
自学能力的基 础 技能是 阅读 理解能力
初中毕业之后,大多数人会拒绝承认自己阅读能力低下。可是,那仅仅是幻觉而已。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顶多只不过是识字而已—弄不好识字数量也事实上很有限。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说的只是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热爱学习,改变人生
最为关键的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你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你的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臵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蒂固,无法铲除。学过概率统计常识的人,大抵上是没办法掏钱买彩票的……因为买彩票这种行为,在他们眼里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可与此同时,彩票是地球上最畅销的商品(没有之一),可见有多少人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了解那些重要的知识。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所谓‚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我们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于是,我们知道长城是宏伟的,欢乐颂是悦耳的,新买的电脑摸起来质感是很好的,氨水的气味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川菜或者其他的一些著名菜系是可口的。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刚才提到的那位女同学把手指烫坏了之后,屋子里的另外一个女同学喃喃地说,‚哦,原来是不可以用手指头的哦……‛大家又愣了一下,终于开始哄堂大笑,连刚刚那被烫到的女生都忍不住笑了。‚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自身的知识。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人类之外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被称为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结果计划
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讲,所需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按照正态分布规律来看,仅有1%不到的人有机会去追求那样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 已经有人做到了;
2. 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就这么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一定就能说明我也能做到。我还要想他在多长时间做到的?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根本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地那么简单。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了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并不意味着失败,还意味着该决策者是无比理智的。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事实上,‚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
所以,很多人做事拖拉的本质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想的,但当他们扪心自问的时候,他们都知道这描述一针见血。这只不过是现实: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事情。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那是在做梦。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说一个人不怕困难,那是假话。谁不想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可事实就是如此,做事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越是有价值的事情,困难越多越大。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面对就是了,因为已经知道那只不过是生活常态。有时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依然没能够解决问题,可眼见别人轻松地过关,确实令人气馁,不过,要知道这也是生活常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领域都一样,就是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做得更好更容易。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那四个字是有道理并且值得相信的:勤能补拙。
而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人是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于是,无论自己是否能够做对,无论自己是否能够做好,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是否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嘲笑别人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所以,一旦你开始认真做事,你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你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很多人有之前提到过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微妙心理。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已经做好的人一样,给别人的不是嘲弄,而是真诚的鼓励。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他们给出的是‚建设性负面评价‛,而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所以,没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负面评价。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对,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对你做事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终将远离你的生活,他们不是正经做事的人,必然最终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