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发来一组他们家准备参展的杜鹃盆景的照片,让我想想取什么名合适。
我不懂杜鹃,取名全凭触发。
这盆杜鹃岁月静好的样子,让我想到了“梨花春水”。
春花初生,春水初盛,春风十里,不如她。
朋友家的杜鹃花事业如春风浩荡,万里飘香。
朋友的先生E,上世纪80年代的一名纯粹的杜鹃花爱好者。曾把婚房从三楼换到顶楼,为了有个平台可以种花。
1996年,他离开了原先的单位创办花圃。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E从最初拥有400盆杜鹃花4亩地发展到现在拥有总面积270亩的两个杜鹃花基地。
一路走来,朋友和她的先生披荆斩棘,打破一个个“习惯区”,关键时刻,舍得对自己下狠手,求新求变的心一直不变,所以才有了今天。
什么是“习惯区”?
所谓“习惯区”是指人性也好,物种变化也好,有一种力量会让他安于稳定,而不愿意变动。
在习惯区里的人可能感觉舒适,可能感觉无聊,也可能感觉痛苦。但是因为习惯,所以不忍离开。
一 在习惯区里感觉舒适的人,称习惯区为舒适区。
如果这份舒适能持久倒也无妨,但是常常事与愿违。比如胎儿呆在母亲的子宫,温暖舒适,如果上帝赋于婴儿去留的选择权,我想很多小宝贝会选择留下。但是上帝是爱他们的,让他们离开,让他们成长。
二 在习惯区里感觉无聊或是痛苦的人,常常也不愿意离开。
为什么?
因为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如果两害相遇则取其轻。比如你习惯于握笔很低地写字,尽管那样让你手酸眼花,但是相对于改变握笔姿势来说,还是延续旧的习惯相对省力。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哪怕感觉无聊甚至痛苦,都不想走出习惯区。
可见走出习惯区并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芸芸众生里脱颖而出的总是少数。
除了人与人天赋的差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习惯区困住了大多数的能人。
如果所有的习惯区都像十月怀胎一样有个明显的期限,那每个人的进步都将是不可限量。但事实是出了娘胎之后,习惯区的去留权主要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
有些人不断地打破自己的习惯区,把一个个拉伸区,甚至一个个恐慌区变为习惯区,而有些人一直对自己下不了手,直到无以为继。
人与人的差距就此拉开。
走出习惯区的方式无非两种:
一 外力的作用。
比如E先生,当年工作的企业面临改变,何去何从是他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很多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不堪很多时候是来成就我们的天使,当然这还取决于它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你。
二 内心的召唤。
朋友说,当年揣着积蓄,在几个想法中游移,最后选择了种花,因为相信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时代一定对花有旺盛的需求,更因为内心对种花持久的热爱和自信。
把种花作为事业,在兴趣中体会实现自我的幸福。是这两股持久又坚实的力量让他们漂亮地走到了现在。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外力是诱因,催生实质变化的是内因。没有内心的召唤和觉醒,一切都是虚无。
内心的召唤犹如明灯的指引,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如E先生一样幸运,能够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尤其是茅塞未开的孩子。
小D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知足常乐的一面。小时候,一个小凳子一个小桌子,拿着一个月饼,咂巴砸巴啃半天,不时自言自语地确认:甜的,草莓味的,饼饼好吃。
这也很好,快乐就好。
每个人都有选择希望自己过怎样的生活的权力。可惜的是,有的时候,明白自己心之所往,却为时已晚,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让孩子感知自己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非常必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尊重孩子的选择。
小D一家的旅行是从小小D小学三年级时开始的。
小D记忆深刻的是孩子初二那年登遂昌杜鹃山。
雨天山高路滑,大家疲惫不堪,也曾想半途而废,是远处云雾中忽隐忽现的红色让他们欲罢不能。终于那片云霞越来越近,不知不觉已置身其中,刚还在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忽然一阵雾气袭来,火红变成了淡红,雾气散去时又似大幕徐徐拉开,露出火红一片。
“在半山腰的人是看不到山顶的风光的,登山的过程充满艰辛,放弃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就等于放弃了山顶的风光。
登山的乐趣不仅在于遇到了高处的风景,还在于遇到了未知的自己。其实人生也一样,选择怎么过,在于自己。” 在山顶,小D很自然地和小小D谈起了登山这个话题。
后来,小D和孩子再提考试奖励政策时,小小D扔给小D一句话,现在这些对我没用了,我已经知道J城很小,世界很大。
小D知道孩子领略到了拉伸区的风光无限。
仿佛若有光,越往前越明亮。
走出习惯区,迈进的是拉伸区,在那里所有的一切你不再驾轻就熟,需要你调动心智去处理。每天都有一些小紧张、小努力、小惊喜、小进步。
相对于习惯区和拉伸区,还有一个概念是恐慌区。那是一个充满惊涛骇浪的地方,如果你每天都忧心忡忡、疲惫不堪,仿佛每时每刻都在崩溃的边缘,那你多半是身处恐慌区。恐慌期会消耗大量精力。
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让人们进入“心流”状态,获得幸福感的事情,是那些“处在自身的能力和挑战的平衡点”的事情。如果能力强而任务简单,人们就会觉得无聊;反之如果能力严重不足而任务复杂,人们就会陷入焦虑。只有在任务的难度正好处于“需要费点力气才能完成”的时候,人们的创造力最强,热情最高,完成这件事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最大。
不断地走出习惯区,投入拉伸区,把一个个拉伸区变为自己的习惯区,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一个在“心流”中姿意徜徉的状态。
这些年,E也在不断考察国外鲜花销售情况,新的基地将作为杜鹃花出口的一个中转站,向国外市场供应杜鹃花。
走出习惯区,去遇见一个又一个更好的自己,人生的曼妙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