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天下无疾《零起点学针灸》

“倾听脉语,凭针达意。”——天下无疾

近来读无疾老师的《零起点学针灸》很受启发,加上第二次拜访老师时,有幸得到老师亲自针灸,对他书中所阐述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于是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老师的新作至少有3个特点:1.更像是自己临床实践经验的集合,而非简单的引证罗列;2.脉诊与针灸的结合是此书的亮点;3.引用分形原理丰富且直观的帮助到了选穴。

首先,在本书的“断法、选经、选穴、配穴、取穴、手法和治法”等篇章中,老师对他在临床中治疗有效的经验做了精细且系统的整理。比如,老师说:“本质上看,针刺治疗部位的确定,离不开三个要素:经度、纬度和深度。与之相应的,选穴离不开三个环节:选经、选部和选层......选经,往往是针灸选穴的第一步。临床选择某条经脉施行治疗,大多基于两点考虑:从病变位置直接判断,或从经脉——在脏腑关系间接判断......由此出发,则病在外者,多从手足六阳经着手;病在内者,主要从手足六阴经,以及足阳明、足少阳等八条经脉考虑。”层层递进,从选经入手,把针刺提纲挈领的说明白。

对于手足十二经的选择,老师又根据主治的差别编撰成了记忆口诀:

手三阴,治心肺,上肢内。

足太阴,治胃肠,湿邪下肢内侧藏。

足厥阴,调肝气,小腹前阴小便疾。

足少阴,治上逆,腰痛神乱因肾虚。

手阳明,口齿鼻,上肢前痛肩不举。

手少阳,治耳疾,上肢侧痛转不利。

手太阳,主肩臂,项背腰痛耳目疾。

足阳明,主身前,胃肠气滞神不安。

足少阳,主两侧,调肝气。

足太阳,主背后,治癫狂。

在选穴的章节亦有歌诀:

肝心脾肺肾,冲陵白渊溪。

肝胆阳陵求,胃肠三里巨。

心肺膻中胃中脘,肠用天枢下关元。

其次,脉诊与针灸的结合是此书的亮点。虽然《灵枢》开篇就在《九针十二原》中说到:“凡用针者,必先诊脉。”但是我在拜访到的医生中见到的脉诊和针灸相结合的医生并不多,而在无疾老师的诊室里也真实见到了,通过脉诊对患者进行脏腑经络辨证,并且针灸后脉象的快速转变,正合乎《灵枢》所言:“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无疾老师说,与中医学相比,经络学约等于中医基础理论,腧穴学约等于中药学,治疗学约等于中医内外妇儿。多出的刺灸法为针灸特有。可见,作为学科,针灸学有两部分内容明显缺失,一是诊断学,二是处方学。没有诊断学如何判断病变经脉所在?幸好,脉诊法集信息的全面性、定位的精确性,以及动态性、即时性、灵敏性于一身,对针灸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诊察方法。

尤其好的是,无疾老师在书中编选了30则医案,并在附录中做了医案索引,每一则医案都生动的记录了通过脉诊辩证后对经穴的选择和针灸前后的脉象变化,特此摘录一则令我记忆尤新的胃热包寒案:

腹部疾病,先在脾胃,次在肝胆。脾胃最多杂乱证,寒与热,虚与实,常乱作一团。

王×,男,44岁。2015年10月诊。

近一月来血压时高,身体状态不佳时明显。血压可至160/110mmHg,右风池穴处疼痛,身寒热。口气较重。纳佳,大便可,寐晚。烟1-2包/日,啤酒常饮,冬日亦然,白酒半斤,2-3次/月。喜长跑。脉左关小弦滑,右关滑数硬。察三里、阳陵附近皆可及纵向条索。

针三脘、天枢、气海,三里、阳陵、左太冲。约五分钟后,左关脉转柔,右关略小。再约十分钟后,左脉平,右关脉转弦细,下及右尺。加刺右太白、公孙。约五分钟后,右关脉弦象减,渐滑数。再约十分钟后,弦滑数象渐平,起针。

按:常听说寒包火,很少听到热包寒。实际上,寒包火多见于肺,热包寒的现象则可见于脾胃。此案中,初始右关滑数硬,属典型火热炽盛象;而后右关脉转弦细下贯尺,又呈典型寒象。再后来滑数象又出,与弦象并见,已属正气来复象。由此案可以大体了解脾胃寒热变化的常见过程。

首先患者平素脾胃偏弱,又嗜寒饮冷食,纵冬日亦喜喝啤酒;右关出现的弦细象,即是寒邪在中的痕迹。面对寒邪,自身阳气会启动温化机制,在寒邪聚集处开展工作。案中再现的滑数象,即是在针刺激发下,阳气着力温化寒邪的表现。常见的热包寒,大多止于此。又因久受寒凉者,阳气多偏弱,其势不敌寒邪,故通常仅见寒象。此患者则又有一些特殊。嗜烟故生燥热,白酒则助湿热,喜运动则阳气偏盛。当阳气聚以化邪时,体内热邪也随之前往。阳气在热邪的鼓动下,无法安心温化内部的寒邪,而是在寒邪周围蓄积,成为新的热邪,从而出现宛如“油炸冰激凌”状的热包寒效果。肝风鼓动下,火热邪气上攻至头,故头痛频作。

上案以寒热错乱为主,治法当如剥葱抽茧,层层疏解。胃中热邪积聚,疏散以三里为主,辅以阳陵;寒邪潜伏在内核,其藏也深,须从足太阴太白激发阳气,复以公孙泻其邪。如此胃中寒热调和,诸症大减。

讲过胃的问题,再看一看脾。中医脾主运化,所谓运,从此处运到彼处;化,从此物化为彼物。所以,运出现问题,常表现为便秘;化的问题,常发为腹泻。《选经》章中讲过:运不行,要在从足阳明选三里、巨虚辈调治;化不利,重点在足太阴选阴陵、地机、三阴交、太白诸穴。

最后,老师引用分形原理,丰富且直观展现出这一方法在选穴上的优势:

老师提到分形理论中的有一个自相似原则。所谓自相似,即物体的局部与整体在外形上相似。

从整体外形看,人体包括头部、躯干和四肢。如果只看手腕以下的部分,包括手掌和五根手指,则局部外形与整体一致。再仔细观察,躯干背部有脊柱支撑,手背浅层也都是掌骨;躯干前方主要是柔软的腹部,手心处则是柔软的手掌。四肢各有三个大关节:肩肘腕、髋膝踝,四根手指也各有三个关节。

这个分形结构对认识腧穴的位置与主治帮助很大,这里不妨先举几个例子。当双手握拳相对,虎口所在的纬度区,与面部在整体所处的纬度区一致。合谷穴在虎口正中,其所属经脉为手阳明,又刚好经过面部,如此横竖都和面部相应,无怪乎“面口合谷收”。又如列缺穴在手腕前方,从纬度上与咽喉部相近;从经脉角度,属于手太阴经,与肺脏相合,也和咽喉部联系密切。所以临床遇到咽喉干痒痛引起的咳嗽,针列缺常获佳效。再如内关穴,在手腕内侧两筋之间,从纬度上看,与心脏的位置大体相应;从经脉属手厥阴,同样与心脏关联紧密,这为内关治疗心胸疾患提供了一个认识角度。

这样的分形理论尤其对初学者认知选穴上起了到了很大的帮助。

这里我还想提到的是,在对无疾老师的两次拜访中,老师临床时对患者的认真询问、诊断、治疗与关怀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有仁术者必怀仁心,我真诚的向各位针灸爱好者推荐这本《零起点学针灸》。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丨天下无疾《零起点学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