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品质勤奋者”的思考

最近几篇微文,如何做一个高品质勤奋者?

读了似懂非懂,又有些意犹未尽。作者支招如何做一个高品质勤奋者。比如避免完美主义,因为时间成本的代价太高。比如学会求助,请教专家办专事。比如做一个学习高手,不要闭门造车。比如多些“留白”,以便专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精力充沛,比如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照这个逻辑,应该还有更多的比如。比如学会时间管理,比如学习深度思考。

其实这些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读者读完附议之后受教,消化了吗。为什么,因为是空心的。内容需要填充。

首先作者在论述什么。勤奋或许不难理解,脑海中会有这些人设,五六点就已然拥挤地铁中的通勤族,夜幕降临甚至夜深人静却灯火通明大厦中的加班狗,不论酷暑寒霜大马路上的跑步者,疲于奔命各种APP的好学者。

那么勤奋的品质高低如何区分吗?不在乎和自己的目标比,或者用普世价值衡量。

不免问问镜子里的自己,我的勤奋有回报吗,有高品质的回报吗。比如去年每周跑15公里的我,满足于自己终于养成了这个习惯,而外界可能判断我仅是个没有跑出马甲线的低品质跑者。再比如一年的兢兢业业或许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升职加薪,但崭新的驾照,亮闪闪的心理咨询师证或许能证明成果颇丰。更有些勤奋者,那是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得到成果,你能说爱迪生发明灯丝前的经年累月都是低品质勤奋者吗,有时正因为那一步一个脚印的长期的朴素的跋涉才有了最后一刻的化茧成蝶,光芒万丈。更有甚者,这一生都不要登上山顶,沿途一路慢走,一路欣赏风景本就是最大的乐趣,勤奋的高低品质也更无从说起。

当然,我们还是回到传统意义上期待成果的勤奋。是满足于自我满足,还是在意于差强人意。其实干货的摄入总是必要的。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3:3:3:1原则,颇有感触。三分的时间去完成本职业务,三分的时间做提升,三分的时间思考,1分的时.....。忘记了。

网络的发达,知识的满溢,让我们手忙脚乱,但同时时间的碎片导致知识的碎片。甚至有些文章纯属博眼球,“内容简单粗暴,因为观众不会思考,只需站队。”

所以如何深度思考才是我今天想说的,也是今后要做的。而这却不是一篇短文可以涵盖的,逻辑能力,联想力,批判思维,这都需要深度阅读,需要大量实战。

每天的更新,提炼每天所得是个不错的方法喔。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高品质勤奋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