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水平还是其他?

今天晚上上课,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这一讲的内容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老师一上课,先让我们每人拿出一张纸来,写上名字,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 1 多元线性回归中随机误差项的假设条件是什么?
  • 2 宏观经济学中,索洛模型的基本微分方程是什么?
  • 3 U(x1,x2)=(x1)α*(x2)β , p1x1+p2x2≤M , 求马歇尔需求函数。

拿到这三个题目,我傻眼了……

坦白地说,我一题都不会。虽然我大概也算科班出身,本科是学的金融工程专业,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等课程都是学过的,但是当我面对这三道老师随意提出的,只是为了检测我们基本功的三个小问题,我却什么都不知道。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然而令我更意想不到的是,和我们一起上课的博士们(当然也包括我的硕士同学们)几乎也都不会做。跨专业考上的,不会做,科班出身的(比如我)也不会做,硕士已经毕业,正在读博的师兄们,还是不会做……

我无意去评价我们这个高大上的学校其学生学术水平如何,但是我想,这也许不是个别现象吧,不止我们这样的学校,全国有这么多学习经济类专业的硕士博士们,在考研结束几个月之后,不能脱口而出给出正确答案的,肯定有很多很多。当然,能够马上解答的人数肯定也相当可观。

于是,我想凭借我愚笨的头脑思考一下原因。

拿我自身来说,我有自信可以不脸红的说,在我大三大四的时候,这三个问题不是问题,我当时都会做。但是无奈自己已经本科毕业好几年了,考研的成绩一年不如一年也可以看出,我的学术水平急剧下降,毕竟身处工作之中已经心力交瘁,复习考研真是难上加难。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离高大上的五道口愈行愈远,跑到这个貌似高大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大概有一半的考生是有过工作经验的,而且我的同学中居然还有人比我工作时间还长,对于我们这些离开校门已久的人来说,保持学术基本功好像很难啊。

据我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跨考到经济类专业的,而且不单我们学校,全国范围来看,恐怕跨专业考研,考经管类的学生是最多的吧。无论你是学光电的还是学数学的,大家都来考金融……然而,我却很少听说跨考工科专业的,也许我孤陋寡闻,医学啦工学啦是不是不招收外专业的学生。但毫无疑问的是,考经管专业壁垒最小,况且每年这么多跨考的学生考上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跨考的同学肯定是考研考什么就看什么,不考的当然不会看,基本功肯定谈不上扎实了。一位跨考到政治经济学的同学告诉我,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他们又不考,根本就没看过这些书。

但是本科学经济学且应届毕业就考上研的同学们,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这个原因就耐人寻味了。我相信,有很多人考研并不是为了以后搞学术研究搞科研,只是为了刷学历好找工作,甚至说是凑齐考国考的条件……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考试过了就行,专业课的书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四年考上研究生就算完成任务,至于会多少经济学知识,这个的确不重要。

这以上种种原因,包括我未能想到的原因,会导致什么结果? 计量不怎么会,模型不太了解,理论不知道是什么,但是硕士论文写出来了,答辩完成了,考上博士了,这样的情况真不在少数。我也知道现在不单单是好多本科生的论文是“借鉴”的,硕士也有这样的情况。

咱们国家的硕博人数是越来越多,但是重大的有用的科研成果呢?直观的印象就知道没有越来越多吧。现在的硕博就像以前考上大学一样,甚至还不如80年代的大学生。人口太多,要一层一层靠考试选拔,造就了越来越多人考硕士考博士,这些学位对很多人来说,根本不是为了科研才去拿,而是为了在未来的进入门槛中挤掉其他人才去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自身的研究意向,学习动力再存在问题,那么学术水平不尽人意也是必然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术水平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