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札记(六)

单元要素:
1.借助 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中心 句)
2.习作的时候,试着 围绕一个意思写 。这是是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 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
故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
1.本单元习作与阅读教学关联紧密,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 领悟表达方法,(口头表达练习)小练笔及习作教学,以课文的 典型段落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 。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阅读,理解段落的意思 。

《17  古诗三首》

以前因为无知觉得古诗教学简单,现在不这么认为,所以在上古诗之前做了相关的备课 准备工作。对于《望天门山》这首诗主要采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生谈自己作画的依据,这也是一个理解诗的意境的过程 ,同时保护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1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2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3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4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5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6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7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8张图片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9张图片

本首诗在朗读方面,要求读出天门山的“雄伟气势”古诗教学中,我“强迫自己”注重对古诗的朗读,因为在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关于流离就指的是语气要连贯,节奏正确,(古诗中就要读出七律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速度适当。有感情的这个目标就稍微高一点了,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要把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读出不同的语气,同时要有主体的情感参与出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者是一体的,不能分割 。

整节课比较轻松愉悦 。课后考察结果显示:不比以前的古诗教学模式下的效果差。所以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针对古诗内容我会多多尝试“诗配画”这种方式 。

《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理解诗题

②通过提问:晴天和雨后下西湖各是怎样的景色?学习诗的一二句。感受西湖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美,  接着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接下来会干什么?——夸赞,引出诗的后两句。后两句中提及比喻的修辞。

③借助图片多方式朗读诗,想象画面,读出西湖的“”。

《望洞庭湖》

用一幅“水月交融图”引出诗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洞庭湖的“静态美”,期间解读修辞及望的角度。这两句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

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理解上学生有困难,在理解大体诗意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青螺”的注释,明白庭湖中和君山的关系,再 用“画图辅助”理解“白银盘是什么?”,从而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如图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10张图片

本首诗要求学生在想象画面已经初步体会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再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读出洞庭湖的“”。

总结:整体而言,本次的古诗学习和之前相比较,课堂上体现出“轻松”,再后期我会及时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寻更适合本班学情,与课标要求更契合的教学方式。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紧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认识中心句帮助理解段落,感受“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式,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整个课堂依据课堂设计展开。首先,针对题目三位学生提出的疑问紧扣: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富饶的地方?为有序学习课文做铺垫。

初读课文感知的过程,全班有6个学生能找出整个文章的中心句,课下与其他班提及比较,还算欣慰吧。

精读第4自然段的时候,作为教师,我就没有很好的把握住重点,寻求方法之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的?我班只有骐骐一位学生回答正确。我发现这一段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重点,我就引领男生先读“有的……有的……”这部分,让学生感受这些写鱼“好看”的内容;再由女生读“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抓关键词(各种各样,一半)感受鱼的多。再回到问题问题: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的?学生表现似乎懂了一些。我也不确定这种方法对不对,有种“本末倒置”感,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会找段落的中心句,从而帮助理解段落。

最后以板书梳理文章,结束课堂学习。

教育教学札记(六)_第11张图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教学语言的过渡以及问题的衔接上还是欠缺,期间都卡壳了好几次。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越上越不会上课了。自己明显感觉到的问题提取关键词就是“重复”“语速快”“问题的设计”“环节衔接”,针对以上,我会“强迫”自己改变,先从最基础的、必备的细节出发,提升自己,提升课堂,提升学生。

一生热爱,不负韶华!

                                        致时光

《19海滨小城》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学习这节课之前我请教王老师他给我指导,进行第二课时的备课 。一开始,我把总——分——的结构设计成节课的重点,并且想把这个结构给学生讲清楚。在后来王老师的指导中,他告诉我:一篇课文中你一定要找到一个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这样教师的思路会很清晰,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会很明确 。
所以,在后面的备课中,他让指导我先抓住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里面让学生们找小兴安岭的特点——那就是树多,然后呢再在春、夏、秋、冬的段落中找出描写树的语句来,学会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季节里面都写了数。树的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 。
学习完2~5自然段之后,然后再回归2~5自然段 :主要描写了不同季节树木的样子,而我们的第一自然段做起了概括性的作用,后面是从不同季节进行了分述,这种写法就是总——分的写法 。2~5自然段中运用了①读不同季节的语段,②画出相应的景物,圈画关键词,③谈出自己简单的理解 (这部分上课我引导得特别失败)。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用这种方法学习,3~5自然段学生就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读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
最后一段段的学习,就是总结全面的内容,那么这篇课文的写法也就很明显了:先是概括的去说小兴安岭树多的特点,2~5自然段从不同的季节的具体的写了树多,最后再总结了大兴安岭的特点,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前面学到的结构 总——分——总。
备课环节通过王老师给我的指导,让我的思路更加明晰,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是很欠缺,前后仍然不能很好的衔接,有时候会让自己很尴尬。 整节课都显得很生硬,不灵活 。觉得愧对指导老师,自己驾驭不住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札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