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路上最常犯的三大错,你中了几招?(中)

文/溜妈

1

上篇写了“当众批评孩子”的前因后果,现在来剖析一下养娃路上的又一大坑,坑娃坑爹坑妈的坑……

其二:“逼”着孩子许诺,条件式表达爱

一次在给溜溜买小孩玩得羽毛球拍时,听到一对母子对话,男孩五六岁的样子——

“哎,给你买副拍子吧!你看,专门小孩玩得!”

“好啊!”

“可是给你买了这个,我们就不买其他的了。”

“行!”

“你得好好玩,别没玩两天就丢下不管了……”

“我肯定玩,我保证!”干净利落的回答。

“好,那我们就买了。”妈妈好像终于放心的决定了。我好奇让她不放心的是什么呢?

看来平时母子之间没少了这样的互动,男孩已经被训练的信誓旦旦。后续的场景如果脑补一下,可能会是这样——

拍子买回去新鲜了两天就被遗忘在角落,有一天妈妈收拾房间看见,对小男孩一通数落,“真是说话不算数,你答应买回家要好好玩得!又扔这不管了,下次看我还给你买!”

这样的场景太熟悉了,几乎每天都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着——

你想吃糖葫芦就得自己走,不能让妈妈抱着。

爷爷给你好吃的,你叫爷爷了吗?

你期末考试进前十名,爸爸给你买部新手机。

你想看电视,就得先把作业写完。

“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

……

平时我们总是对孩子说,你想要这个就得先完成那个,不管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有着怎样的关联。

这样条件式的表达有三种隐含的逻辑,不容易被察觉,但是很危险——

第一,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我想给的必须是你想要的,就像我想给你买球拍,你就得想要,而且还得做保证,甚至千恩万谢,感恩戴德。

我们很自恋,以为我的想法必然是孩子的想法,我们和孩子之间没有一条界限,尤其是妈妈。因为孩子曾在我们的身体里,好像他的一举一动,心思念想都曾由我们掌控过。

我们不愿意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发现他原来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听大人的话时,我们就使出了杀手锏——威胁夺走他的一切,像上帝那样。

“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原来我们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他表现好了,符合我的预期、标准、想法了我才爱他,否则随时可以撤销爱。可想而知,只有依靠我们才能存活的孩子内在该有多么胆战心惊。

为什么我们那么习惯跟孩子讲条件,让他符合我们的预期?

可能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太强大了,很少把孩子看作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而是把孩子看作功用。

孩子从古就是养儿防老的功用,母凭子贵的功用,嫁闺女泼水的功用,多年媳妇熬成婆可以作威作福作婆婆的功用……

几千年的文化惯性,让我们爱孩子的本来面目很难,对孩子放手很艰难,与孩子分清彼此、竖起那道界限很痛苦,可是孩子需要更多自由!

幸好熬到现代社会,今天我们有了养老保险,有了各种职业选择,有更多机会可以活出自己,是时候关注自己,把自己的(期望,恐惧)拿回来,把孩子的还给孩子,让他好好做自己。

分清你我,母爱不再羁绊,心念不再限制,未来不再担忧,我们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

2

第二,孩子是不可信的,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信。

在很多人看来孩子的不成熟就等于不可信,因为不成熟所以做不好,因为做不好,所以不可信。

就像写作业,孩子没长性,不自觉,如果不催着点,不严格要求,他就写不好。

所以我们深以为有些事情不告诉他,他不知对错,犯下错误,还不改正,比如浪费粮食,不懂礼貌,不知进取,都得指出来,好好引导管教。

之所以错,是有个对的标准。之所以不好,是有个好的标准。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在这里了,这些标准真的适合孩子吗?

标准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孩子不成熟状态的不尊重,不是因为他做得好达到标准才值得信任,而是因为他是个不成熟还在成长的人而值得信任。

信或不信的差距会很大,信了就不会试图控制他,让他听你的,信了会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

尹建莉替自己的女儿写作业,她是带着对女儿的“信”,因为信所以体贴,懂得,看似是“包办”,实则是放飞自由,让女儿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而不是被机械的作业拖累;让母女之间更是深深信赖。

她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讲过一个案例,一位家长也学着她替孩子写作业,写完了又担心孩子不会,所以考验孩子,结果孩子真有不会的,她又很生气的罚孩子写了更多遍。本来是可以密切亲子关系的举动,到头来却加深了彼此的不信任。

养娃路上最常犯的三大错,你中了几招?(中)_第1张图片
替孩子写作业?

可见一件事带着“信”做,和带着“不信任”,“讲条件”去做,很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我赞同尹建莉老师说的,她女儿圆圆只是个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正常的爱和信任。

我想,不跟孩子讲条件,不按大人自以为是的标准要求他,只是全然的信任、无条件的支持就是正常的爱吧!

选择信赖孩子有多难?只是一念之间。

第三,孩子是不可爱的,必须做到什么才可爱。

这也是我们对孩子用条件表达爱的内在逻辑,功用的逻辑。

好像会做什么从来都是加分项,孩子会走了,会叫爸妈了,会背诗了,考试一百分了,钢琴十级了,篮球打得漂亮了,考上北大了……

我们鼓掌欢呼,暗暗惊喜,心里美滋滋;社会对他们也更认可,更宽容。唯独生命看到一个个受苦的灵魂,除去这些会的东西,我是谁?

当我们一直在要求孩子做到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不停的跟他说,你不够好,你本来的样子不可爱,直到技艺加身、能力超凡你才可爱,你要永远努力做到更好。

所以我们一代代不敢享受生活,不懂珍惜生命,只顾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像是被下了马不停蹄的咒语。

想想孩子初生时,他的哭他的笑,他肉嘟嘟的小手都那么可爱,那会儿我们爱的是他这个人。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玩水玩沙弄脏衣服,他哭着闹着说不,他不喜欢上幼儿园,他不想写作业……结果我们爱上了一个听话、乖巧、讲卫生、懂礼貌、知上进的孩子,而看不见眼前真实的孩子。

可是,孩子只是在真实的表达自己啊!不顺自己的心意就是不爽要哭闹,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他就是充满好奇,上幼儿园的确是天大的挑战,写作业的确很辛苦……我们是有多么不体谅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他们最有权利犯错。我们所谓的错误,只是他们不成熟的尝试,只是成长的过程,仅此而已。

无条件接纳一个不成熟做不好老出错的孩子会怎样?

可能解救了自己,爱上真实的孩子和自己——你什么都不用做,不用努力证明,就已经足够可爱。

生而为人,我很可爱。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北师大教育学硕士,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相信最美的养育是静静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娃路上最常犯的三大错,你中了几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