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我一样厌恶中国的酒文化吗?

辉格的新书《群居的艺术》发布了,我在微博上看到信息后,想起来家里还有本他的《沐猿而冠》没看完,只看了两章。《沐猿而冠》是关于人类(部分地方会把中国人单拎出来说)的饮食、交往、婚恋、家庭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周末翻出来看了第一章「饮食」,恩,之前看的不包括「饮食」这一章,那两章分别是「男女」、「家庭」。

「饮食」中的「饮」主要是酒,现在随处可见的各类饮料毕竟只有几百年历史,此前人类生活中除了水之外普及率最高的饮料也就是酒了,咖啡、茶、牛奶、豆浆等等只在少部分地方存在,而酒却是几乎是处处皆有,只是制造原料不同。

虽然各国都有酒,但任何国家的酒文化都没有中国这么盛。酒的最基本作用是辅助社交,在社交场合,东道主的朋友们之间不见得多么熟悉,这种陌生感让人拘束着,放不开,所以喝点酒,处于一种微醺的状态,顾忌就少了很多,话也就容易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自觉地就拉近了。国外的酒文化似乎仅此而已,酒起的就是辅助社交的作用,所以,没人劝酒,大家自斟自饮,偶尔碰个杯。男男女女都能喝一点,女生想喝就会主动拿(晚上我在好德买东西,看到一位国外中年女士买零食,她拿了两袋小东西又给自己加了一罐啤酒),而中国酒文化里,女生不管能不能喝,在酒桌上通常都会说,自己不会喝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令人厌恶的地方——劝酒、拼酒。

有句恶心的话相信你一定听过——「女人不醉,男人没机会。」女生说不会喝,被劝酒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不过,还是会有很多人拼命劝的,理由是「研究」表明女性其实比男性能喝,也不知道这研究从哪儿来的?就算这研究是真的,「能喝」跟「喜欢喝」、「愿意喝」有什么关系?按这逻辑,这些劝酒的人,应该也「能吃」坨大便吧!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里的戒备太多,那么多小心思、那么多话都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特喜欢在酒酣耳热的时候说。前面说了酒在社交场合是帮助陌生人减少拘束,拉近关系的,它在中国戒备那么深的熟人之间也起到这个作用,喝了就之后,戒备解除了,职场里头常见的情况,该笼络的笼络,该表忠心的表忠心。辉格就说,越是社会交往中充斥着尔虞我诈,人人都须时刻保持警惕的环境里,酒风炽烈的程度越高。

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简单纯粹,要是再劝酒、拼酒,就太 low 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跟我一样厌恶中国的酒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