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绮贞,你是没有参照物的坐标

在我先前的印象中,陈绮贞和一个人有关,一直。

我的小学同班同学,那时候就听陈绮贞的歌了,现在每次想起来都觉得他好厉害(成熟)!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听陈绮贞的歌的?大概在工作一年左右吧?在那之前,她在我心中都是小小少年心里崇拜的女神,好像我喜欢不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的歌好好听,而且是可以边工作边听的那种舒服的旋律。不过,这远远不是一个“开始”。

有一次,我在一个很文艺的书店看到这本积满灰尘的《不在他方》。一看就是陈绮贞的风格啦,后来上网买到了,这时已经距大陆出版超过三年了!我好像迟到了……

陈绮贞,你是没有参照物的坐标_第1张图片

这本书记录了陈绮贞在旅行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碎碎念,一共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成好几个短篇。它们大都像散文一样,有的传递了一些信息,有的记录了心情、感悟。这些,可能都是了解陈绮贞的一个方式。而且,可以看到四种身份的陈绮贞。

作为作家的陈绮贞。

她本人是创作型歌手,换成作家的身份很容易想象吧?只要想象她那些优美的歌词转换成一个个长句子,换一种排列——我觉得她没有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做太多转换——的可能,不过凑近看,其实又和歌词一样隐隐有一种节奏,可能更类似于诗吧。就像多数创作型民谣歌手,本身也是优秀的诗人。

陈绮贞在书里也有表达过对写作的热爱:

“我无法放弃更多的自由为了追求另一种表达上的自由,但是唯有写作能让我心甘情愿放手一搏。”

陈绮贞,你是没有参照物的坐标_第2张图片

就算从来没有听过陈绮贞的歌,也可以从她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她观察事物的细腻的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书里有一些字句,真是让人心动到想摘抄到小本子上:

“渔人不怕孤独,他们总是一个人,压低帽檐,没有了面孔。他们用身心憔悴换一张镶有透彻鱼眼的脸,来自大海,潜意识的脸。”

“城市快要完全隐没在黑暗时,屋顶天线接收天空最后一点点蓝色,接收着电波,星星就要出来了。”

翻看这本书时,我真的会时不时停下来,并且开始朗读(插一句,这本书的排版也超好)!


陈绮贞说自己本身也很爱看书,家里有放不下的书,喜欢的书更是远远看一眼就觉得很满足。在书里她也有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她好像并不赞成“文以载道”的说法。

如果有文学系的本科论文选题,把陈绮贞的文字作为研究对象,也许不错哦!

作为哲学家的陈绮贞。

知道陈绮贞的时候就知道她大学学的是哲学系了,因此觉得跟她很有缘分,同一个星座还同一个专业。歌迷们陈绮贞这个身份好像也津津乐道,好像听陈绮贞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一样。

“这个世界难道不是由虚构再加上生存本能建构起来的吗?”

陈绮贞,你是没有参照物的坐标_第3张图片

哲学家的悲哀之一就是对世界有过于清醒的认识,好在,这同时也为他们了解更多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可以不局限于课件的世界,在真实与虚幻中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

不过呢,陈绮贞一开始其实是不愿意留在哲学系的。书里写道,她大一的时候曾经申请转系到广电系,但是最后面试时因为回答不出来“为什么”的问题,失败了……

还好,作为哲学家的陈绮贞诞生了。

“曾经企图当一个暴走的逃避者,在被问好悬吊的无尽虚空中,第一次体验到承认自己无知的美妙,自愿归队,站在认识自己的这扇大门前,安于成为一整页排列整齐的惊叹号中,最平凡的那一个。”

也许在和哲学的相处中学会了用哲学的视角观察生活,让陈绮贞的每一次表达都传递出一种试图揭示“真理”的感觉。或者说,她的视角可以无限宽广,时间观念也是可以任意切换。就像这本书《不在他方》,她称这是一本关于追求的书,探索关于现在、这里的未知,而不属于过去或未来,更不在他方。

作为摄影师的陈绮贞。

关于摄影,陈绮贞也有自己的理解,虽然她并不把自己当作真正的摄影师。

“当一个摄影师和当警察差不多,犯罪的现场并不总是你能营造出来的。你必须相信等待。但我就是无法无视于时间的枉费而说服自己不去成为一个更主动的猎人。”

陈绮贞,你是没有参照物的坐标_第4张图片

书的前半部分写了陈绮贞在古巴、柏林、巴黎、威尼斯等地的经历,和文字一起的还有她拍摄的当地人文景色。在这些旅行中,她既是一个旅行家,也是自己的旅行摄影师。书里选择的照片大多是人物照还有一些建筑,和她文字里描述的那些有意思的旅行片段一起,无法形成有冲击力的互动和渲染,因为她拍的照片大多很寂静。坐在转角的老爷爷,坐在海上钓鱼的渔民,背光下小小的威尼斯城等等。

“永远和此刻看似两种互相矛盾的特质在驿站照片里被理所当然地同时保存,你才发现永远和此刻其实是你一直不愿意相信的,同一件事。”

陈绮贞已经办过自己摄影展了,我虽然没去看过,但是应该也会喜欢她除了音乐、写作以外的另一种表达。如果有一天,恰好在某个展览的作者栏看到“陈绮贞”三个字,我应该不会奇怪,可能会笑笑,自言自语说:哦,是那个摄影师陈绮贞啊。

作为陈绮贞的陈绮贞。

终于写到陈绮贞自己了。她在书里把对旅行,生活的感受都写了一遍,好像专门写自己的地方比较少。这些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陈绮贞形象吗?也许不能。作为一个创作者,她好像早就把自己设为作品中的路人甲,不会故意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形象。她就活在每个字里行间。

陈绮贞,你是没有参照物的坐标_第5张图片

在她断断续续的日常生活描述中,也能模模糊糊看到一个影子,那个会每天按时起床,锻炼,做早餐,写作练习,练声的陈绮贞,真实得就像住在我隔壁的邻居。

在她陈述从自己出发,引发的所有小事中,印象最深的是她拔牙的经历。她说仔细描写这个过程,是因为以后不会再有新的牙齿了。写一篇关于拔牙的小文章是关于成长的话题,好像有心理学家说过看一个人的小时候可以看到他长大后内在的自己。陈绮贞在这里提到了小时候搬家、转学、父母离异等不安定的童年生活,是把这个经历也作为自己的一个成人礼。

“痛是一种最可靠的保护,痛让你的伤害,仅止于此。”

就像很多人对她的评语一样,看到这里我的评语也是这两个字,勇敢。

陈绮贞也许早就跟过去和解了,只是很早就从母亲那里学会独立的她,至今还是做得很好。小时候的经历也不是没有一点帮助。

在音乐方面,陈绮贞的态度真的很谦虚,原来她也是科班出身,从小接受古典音乐训练,学习钢琴,而且大学在吉他社时就参加歌唱比赛了,还得了第一名。这也为她成为出色的创作型歌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意思的是,她好像是因为一个很可爱的理由选择了学吉他,而不是跟母亲一样弹钢琴,至于这个理由是什么,我回去翻了好久没找到(从头翻了两次!)……

作为整本书的“彩蛋”,书的最后还附了几段陈绮贞的采访,在这里可以看到她更多的个人想法,看起来还是很可爱的陈老师。

撇去社会因素,每个人来到世上都遵循了同一个“入口”,但却要学会独自找到人生的“出口”,这真的不容易。很幸运,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陈绮贞,和我同一个星座,同一个专业,还有一些神奇的“交集”,比如我小时候也住外婆家,也看过《怪盗亚森·罗宾》,也喜欢“海浪自问自答”的形象,还有“双手互搏”……

最后,希望你一直是自己永远闪闪发光的坐标。

ps:明年陈绮贞会举办出道20周年“漫漫长夜”演唱会,第一场1月11日~1月13日在台北小巨蛋举办!


本文来自我的公众号(微信号:老白和我),欢迎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绮贞,你是没有参照物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