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下,刻意在上

文:耳双生

很幸运,听到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听完后感觉“天才”竟然离自己并不遥远,只是之前的我,太过被“天赋论”所迷惑。作者举例说,被称为音乐天才的莫扎特,传说中的天生自带完美音感,那其实是他的父亲刻意训练出来的。他父亲也是音乐家,当时的宫廷乐师,除了专职培养出了小儿子莫扎特,还培养出他姐姐也成为了著名乐师。你看你看,又一次被传说打脸了吧。越来越开窍,世界上很多的传闻轶事,基本都是编故事那人,有目的想让你听到的部分罢了……

天才在下,刻意在上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接下来听到的这个问题也很颠覆:单位门口看大门的大爷,看了大门几十年,远超所谓的专家线~~一万小时,他就一定是保安届的福尔摩斯了吗?答案其实也是不言而喻。

顺着这个话题,我转念一想,生活中类似事情也比比皆是。比如,我们每个人如果活到30岁,写字这件事理应是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了,可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写字方面的天才或者专家。尤其,那些每天开处方的医生,哪一个不是在写字方面训练有素,龙飞凤舞的持续几万小时的练习,写的字这方面就如下图,草书一等奖!

天才在下,刻意在上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道理,其实也很容易解释。如果一个行为只是形成了身体的应激反应,由习惯在控制,比如骑自行车、使用筷子、打字等等,积累的时间就只是确保身体的熟练度而已。来来来,做个测试:如果让你此时此刻并不打字,只是停下来,回想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字母G在哪里?C在哪里?字母O右边又是什么字母?看看你的回答,是否能想盲打那般流畅?

天才在下,刻意在上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沿着上述问题,自然启发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刻苦与刻意是有区别的。成功的确是需要刻苦练习,但是不是必然要达到“一万小时”这个门槛,就不能绝对了。更重要的是,“刻苦”,只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为什么这么说?简而言之,成为某方面的天才或者专家,绝不仅仅只是时间的积累而已,并非只是跟烧水这件事情一样,只需持续一段时间加热到100度,凉水就会自然变成沸水。成为专家,是需要“刻意”的训练才行。这也是作者的核心观点。

天才在下,刻意在上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书的作者,是做学术研究的,这跟写畅销书的作者截然不同。文章出来的结论和结构必须严谨。据称写“10万小时天才理论”的那个作者,就是在这本书学术成果的启发下,写出了那本著名的畅销书。这个前面的观念传播之盛,竟连北大教授也用这十万小时的观点来传道授业......正本清源,真正的理论还是得从这本《刻意训练》书中来寻找。

具体如何进行刻意训练,作者也提出了方法。概括起来是以下四点:

1、设定明确的特定目标:不用制定太宏大的目标,只需要每次进步一点点。这一点,相信对写作也是适用的。

2、专注、大量的重复练习:练习时要能保持专注,集中精力。

3、获得及时反馈:能找到行业优秀的导师很重要,如果经常与高手过招就会提高,他能及时让你纠正问题,并告知正确的方式。

4、挑战舒适区:就是不要让身体和大脑感到太舒服,有挑战性的进行训练练习。

包括作者举出很多诸如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刻意练习,很多案例让我们相信,只要你按照方法训练自己,就能达到专家的程度,与天赋与年龄早晚没有绝对关系。

总而言之,听下来这本书是“唯天才论”的否定者。这对不对我难以判断,但确实特别有的正能量。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某个行当里的专家或天才级别的人,这本书拿出明确而严谨的科学态度告诉你,完全可以!只要你有梦想,就请与你的梦想同行,当然还需要伴随着的,是刻意的、专注的、有反馈的、重复练习!

天才在下,刻意在上_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再一次感谢下让我今天受教的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和罗伯特普尔。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学术的论证给了当下的我们充值了正念!如是记下今天的这份收获,也安利给看到这篇小文的有缘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才在下,刻意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