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与心地

      今天偶然的机会说到了一个话题,我在徐州的姐姐,姐夫很早在徐州开了一个小门面,做广告之类的业务。后来经过一些年的发展,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广告公司。姐夫的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和相关亲戚都在里面帮忙。随着时间流逝,姐姐和姐夫的亲戚都在公司的帮助下,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均在市区买房买车,手里也有了一些存款。这时候公司发展出现了分歧。原因是公司老板多了,由以前的一个老板,到现在人人都是老板。最后干活必须要所有老板在场才能干活,真老板不在,其它员工老板都抗议,不干活了。后来公司在争议声中,被真老板卖了,其他人都失业了。失业的老板出去自己找工作发现外面的世界不好混,之后跟着后面接手的老板继续干以前厌恶的工作,问题是他们工资肯定没有以前高,工作时间没有以前自由,而现在是规规整整的员工。

        这就是故事的梗概,在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婆就开始探讨。她说是见识问题,我说是心地问题。她的理由是这些亲戚没怎么读过书见识少,导致短视。而我认为,是这些人心地不够善良,缺少感恩心导致的。于是唇枪舌战也就此展开。我不服她,她不服我。

      那么我们先来解释“见识”,1. 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 见识产生于人的才智,也产生于他的天性与心地。 2. 广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到各处走走,出去见识见识也是好的。 3.知识;见闻。 4.见闻;知识:长~ㄧ~广。由此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本件事,这些亲戚在工作中所做出的行为和最后对卖公司的决策是愚蠢和错误的,和见识的确有直接关系。首先,他们的确没有读多少书,在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其次,他们也没有出现这么多大世面,缺乏对于社会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才导致了后面错误的决定。最后,见识和心地也有一点关联。那么初步结论是,见识少,的确少的确误导了他们。

      那么我们再来说一说“心地”,指人的存心、用心; 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 心胸、气量。我们先把话题回到公司建立初期,公司蓬勃发展,基于帮助亲人脱贫致富。姐姐和姐夫把这些亲戚拉进公司,包吃包住包分钱。待遇远远高于徐州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些亲戚在进入公司的初期,工作积极性这方面应该还可以,虽然有时候会有出格行为,但总体隐蔽或者频率较低。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是属于急于致富阶段,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自己各方面条件的转变,他们的心理在发生变化。不患寡而患不均,饱暖思淫欲均开始体现。这也是公司后期出现各种老板的原因。可以说这些员工长期在这个公司干活,到了后期对这个工作可以说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会给他们带来收入。恨,基于这项工作的干的久了,感觉厌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身体有点伤害(当然这也可能是借口,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心地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心地,心胸,气量,思想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出现很大的变化,这种稳定的思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是人格。心胸宽广的人,人格魅力极强。通常讲,心胸狭隘的人,往往也是见识短薄的人。而见识短薄的人,不一定就心胸狭隘,这就基于心地的定性。比如住在荒山野岭里的村民往往是民风淳朴,这些人独居荒野,见识短浅,但心地纯善。

      结论:见识和心地都会影响到人的决策,见多识广往往会对事情做出正确决定,而且会相对客观分析自己和社会。而心地作为稳定的思想品质,对于人的世界观和决策起到比见识更大的作用。做人做事,良心为本,见识辅之,才不负天地良心,朗朗乾坤。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识与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