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这件事,有药可救吗?

在可能是人生中最后的一个短暂小暑假中,“懒惰”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过去几天的真实写照。躺在家里的床上时,身体放佛和床板长在了一起,恨不得睡个昏天暗地,把过去两个月缺失的睡眠全补回来;读书时偏好轻松休闲类的杂书,稍微耗脑力的便被我放到一旁;平时对宅男宅女一族不屑一顾,现在恨不得整天窝在家中不下楼;在校时宁可牺牲休息时间都要练琴,回家无时无刻不守着琴却没有了那么狂热的爱……

只是换了一个环境而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我想应该归根到底的原因应该是没有好好活在当下,把希望寄托给了未来的自己吧。暑假时期的学校条件艰苦,吃住都是问题,睡前可以弹半小时琴就觉得十分放松和愉快。由此导致不可抑制地想家,想逃脱这么“悲惨”的环境。但不得不承认艰苦的环境可以促使人进步,不论学习和工作都处在一个没有打扰的状态。在那个当下的自己就没有全然投入到这种环境中,抱着对未来的渴望和向往度过每一天。未来真正变成了当下时,我却并没有享受这样的生活。我意识到了自己没有如此挥霍时光的资本,甚至开始怀念那些艰苦的日子,能有状态有效率做更多的事。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坚持努力到耗尽全力后得到的放松是最能带来满足的、质量最高的放松。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的每分每秒都是为“当下”而活的,没有被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所束缚,把每一滴汗水挥洒到现在的目标。如果总是对现状心怀不满却又无力改变,把希望寄托给未来的自己时,那一天便永远不会到来了。我们总是倾向于放纵当下的自己而苛求未来的自己,正如《自控力》一书中写到:

“未来的你总是比现在的你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能量和更强的意志力。我们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做到现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有时候会虐待他们,让他们承担现在的自己犯下的错误。”

这样的假象让我们产生一种误解——未来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即使现在已经失去了自控力,我们仍然愚蠢地相信未来的自己不会面对冲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未来自己的感受。当想到未来的自己时,欲望不会像现在一样紧迫,情绪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真切。直到真正需要做出选择时,才会知道当下的想法。在不紧迫的环境下,大脑倾向于做“懒惰”的决定,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努力呢?把这些交给未来的自己就好了。

明确了问题的源头,如何对症下药,克服“懒惰”这个大魔头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

  • 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扭转习惯,意识到这种惯性思维存在才能改变它。

我要从心底承认,我没有好好的活在当下,把变好的希望寄托在了渺茫的未来。这样的想法不仅不会让美好的未来到来,还让当下的我更不快乐。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后,当“懒惰”再次出现企图把控你的内心时,就会给即将被麻痹的自己一个提醒。完成心理建设后,可以在日常琐事中加一些小技巧。例如,睡觉之前的给自己订好闹钟,多设置几个,以防自己陷入昏昏沉沉的梦境无法自拔。闹钟就是自控力的象征,当它响起时就想象成给自己的意志力上个发条。此外,给自己留出一个习惯养成时间,把最希望做成的事拆解开,分配为每一天的小任务。前一天晚上把每天想要做的事情写下来,第二天晚上对照着清单检查自己的完成度。目标明确后,更不容易产生“无所事事”的感觉,懒惰的惯性也就更容易被克服了。

  • 遇见未来的自己

把自己送到未来,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利用这个机会想一想未来的自己在做什么,会如何看待自己当下的选择呢?向未来的自己描述一下自己现在将要做的事和对未来自己的希望,也可以想象未来的自己回头看现在的自己。当开始写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会觉得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联系地更紧密了。更不会被“懒惰”控制,把现在的自己犯下的错误,让未来的自己买单了。


无论当下的生活多么令人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挣扎前行,总好过没有尝试改变的努力就放弃。我相信自己和“懒惰”的斗争没有这么轻易就会结束,但我愿意坚持这场战役,让自己胜利的领土慢慢扩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懒惰这件事,有药可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