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与儒学

下周要日本史老师要求分享关于武士道的读书感悟,最近也在看《银魂》,也在想其中人物所追求的道是什么呢?并不是忠君的武士道,至于是什么还在看。(友情提醒:千万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银魂》)今天就先整理我关于武士道的笔记。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平安时期的酝酿,到镰仓、室町时代逐渐形成和发展,到江户时代臻于完善。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孟之道、神道教和佛教。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

武士道的义、勇、仁、礼和中国儒学看似相同,实则不然,中国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日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使之与日本固有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日本本民族特点的儒学

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其中“仁”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在日本,“仁”从未获得像在中国那样的地位,儒学伦理日本化的结果是“忠”的思想被推崇到极致,在 7 世纪初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中就有“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君言臣承,上行下靡”的规定。这里,天皇被认定为日本国独一无二的最高首领。“忠勇”是武士阶级信奉的儒学德行。《叶隐闻书》中常朝认为,武士对主君要绝对信赖和灭私奉公。“所谓武士道,把身命恭敬奉献给主君是根本”,“武士道是死之道,就是意味着要把身命奉献给主君”。武士对主君,必须要有奉公无二的忠节精神,“无理无体地奉公、一心不二的效忠主人”,武士道的核心是忠,对主君忠

日本武士统治阶层也借助了儒家思想中的“义”来加强其内部的统治秩序。新渡户稻造认为, 武士道的渊源, 不外乎佛教、神道以及孔子的教诲。而“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 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并且“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新渡户稻造已经认识到了儒家对武士道的巨大影响随着武士实力的不断加强,《武士道》书中也举了日本四十七义士的例子。在“义”的内涵中规定了武士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与之相适应的待遇。“义”的道德标准成为了每个武士的最高评价标准。

仁是武士道精神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武士道认为,生死是每个人早晚都得面对的。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是怎么去活,怎么使短暂的生命像樱花一样怒放,使生命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武士道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就是能够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仁德的修养中达到天人相互融合的境界。因此,武士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仁德的修养,注重“知行合一”。

对于武士来说, “忠勇”是其信奉的儒学德行,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武士只是野蛮粗暴,不懂礼节。他们也很看重“礼”,他们靠礼仪来维持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主君、对同事,当然要有礼仪。礼仪要求武士的言语、举止、进退以及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因此,日本武士统治阶层也很看重中国儒学思想中的“礼”。

日本武士统治阶层对儒家思想有分析、有鉴别、有选择的吸收与改造,对日本武士道精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儒学思想中的“忠”、“仁”、“义”、“礼”的借用及改造,对武士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思想起到了指导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士道与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