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在《严先生祠堂记》里这样礼赞前贤,但我却觉得,它用在你的身上,才更合适,更熨帖。
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这是金代元好问对你的致敬,褒扬你作为士子,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堪称不朽。但我却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你的文学的才情也为后世钦敬。你的词为边塞词发端,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开豪放词先河,既为宋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若不是忧乐天下,国事萦怀,你在文学上的成就未必在苏轼之后。
而我们的大才子苏轼,对你也是深深地仰慕。他曾经回忆自己还是稚子之时,在乡里私塾,就听到你的名字,不禁心生向往,暗暗立志,决定有生之年,一定要面聆教诲。后来等他高中进士,来到京都,终于可以一见的时候,而你却刚刚过世。
抚着新立的墓碑,他忍不住痛哭流涕道:“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1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不得一见,而成他终生遗憾。
是什么样的为人,让大文豪苏轼如此憾恨不已呢?
或许就是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份襟怀和抱负吧!
欧阳修赞你: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王安石赞你: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走近你,沐浴着你的光辉前行,即使路上有黑暗,有坎坷,我们的心也不会蒙尘,而只会无比笃定!
一、少年笃学
曾经朱说(读yue)这个名字跟了他好多年,直到多年以后,他和姑苏范氏做了“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的保证,得以获准归宗之后,他才向朝廷报告,始正名为范仲淹。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王勃的这两句话几乎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欧阳修在给他的碑文中这样记载,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过世,迫于生活,母亲只好带着他再嫁到长山朱家。好在继父对他呵护有爱,“既加养育,复勤育导”,给了他良好的家庭教育。
继父关爱他们母子,但朱家其他人等未必,在楼钥所著的范公年谱中就有这样的文字:
公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氏兄弟不乐,曰:‘吾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
因为朱家其他兄弟们挥霍没有节制,他多次劝阻不听,反被他们嘲讽“我们花的是我们朱家的钱,和你有什么关系”?
惊骇之余,从别人的嘴里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才明白自己母子在朱氏家族里遭受种种冷遇的原因。要强的他除了离开,没有别的选择。
母亲派人来追他,也没有留住他的脚步,男儿当自强,他告诉追来的人,自己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赢一个灿烂的明天,为了自己也为了母亲。
前方就是南都书院了!他没有迟疑。随身带的除了琴和剑,还有他不可阻挡的决心。
在南都的读书生活,欧阳修在给他的碑文里只用“人所不堪”就一笔带过。但实际的艰苦却超过常人想象。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
这段散见于多处的文字就是“断齑划粥”的成语的由来。说的就是我们的范公。
他白天煮好的粥,一夜就冻凝成块,然后用刀划成四份,一早一晚各取两份来吃。至于蔬菜,也就是摘点野韭一类的东西剁碎拌点盐末。这样的食物根本谈不上滋味,甚至谈不上充饥,只能是聊以解饿而已。
这样清苦他却不以为苦,昼夜苦读不辍,实在困了,就用水洗把脸,然后继续。他的同学中有一个是南京留守之子,回去和父亲讲了他苦学的事迹,这位父亲深受感动。立即准备了丰美的食物,让儿子带给他。
但范仲淹直到食物全都腐烂了,也没有动一丁点儿。他的同学看到既不理解,也很不高兴,问他道:“家父听说你过得这样清苦,所以让我送来这些吃的给你,可你为什么不吃呢?”
他回答道:“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我不是不感念令尊的好意,只是我安心吃粥已经很久了,现在突然改吃这些美味佳肴,只怕以后就不能再以平常心吃粥了。
先贤颜回的安于贫苦、不改其乐的美行,“以中有足乐者,不觉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人可以做到,但像他这样,美食当前,还能如此清醒自律的却少之又少。
正是早年这样艰苦读书的经历,才养成了他一生简朴的习惯。而且这种行为后来延续到了他的子女身上。
相传他的二儿子范纯仁官居宰相的时候,请客人吃饭,客人回来后对别人讲,范家家风要改了,因为今天的两三个菜里,有一个居然见到肉了。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范家生活俭朴的程度。
或者是自己早年读书这样艰苦的原因,他深知贫苦学子的艰难,后来他辗转各地做官,都身体力行,大力办学,每到一地,首兴教育,教泽广被,晚年更是拿出自己俸禄,购置良田,请专人经营,所得收益,周济同族贫寒人家,尤其是兴建义学,对族中弟子实行免费教育。
以至楼钥在年谱中慨叹: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文正公一生刻苦自励,从不曾在范氏家族得一点依赖,但他显达之后,却不计前嫌,合族人等都能享受到他的解衣推食之恩。
单单是这份心胸也足以感佩后人。
艰难困苦,玉汝其成。苦难没有摧毁了他,却成就了他。恰如后来王安石笔下的墙角素梅,凌寒自开,款款幽香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可以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