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生死

这世间除了死,其他的一切都是擦伤


还记得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里以花落来描述生命的消逝,当开得艳丽的夹竹桃从枝上掉落时,爸爸的生命也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死亡”这个词是被诅咒的字眼,很多人对这个词都讳莫如深,这个词不吉利,好像是和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连接,只要一提,便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各种不幸就随之而来。

小时候,每次不开心时,都会假装以“死”明志,会故意说上一句,“该死的”,“要死了”“我死了”。

小孩子是胆子最大的人,他们不知道不知道死亡的意味着什么,不纠结死亡,也不害怕死亡。

而大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人生历经光阴的打磨,体悟了世间各种悲欢离合,对于生死,有了更切近体肤的经历,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也就更逃避死亡、害怕死亡。


世间生死_第1张图片

活着的意义在什么?

绝望的人如素媛,“以前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说要死了要死了,现在才明白,是活着的目标啊”。

冷峻的人如余华,“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个话题有一万种答案,每一种答案都是一种人生。

《死亡文化史》渡边淳一曾说,人不想死,又不能不死。死只是握在掌中的灰罢了。加缪对死亡则有更精准的描述——那是历史中散去的青烟。更多时候,也许死亡带来的恐惧并不在于肉块的消亡,而是精神或者灵魂的不同一。异端总是让人心怀恐惧。但这种异端,岂非是人人最后都要面对的殊途同归。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归途是死亡,到过的人就再也没回来,没有人知道,天堂在不在,地狱在不在。

正是如此,我们要好好经营人生,好好地同每一天告别。

死亡,充满着恐惧

孔子对于生死有一套清晰的观点:未知生,焉知死。不以怪力乱神,要对鬼神敬而远之。这种观望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后世佛道儒三教并存的现象,有点像如今的印度,在影片《额滴个神》中,阿米尔汗为了回家展开的各种求神经历成为剧中一大看点。而有时候,我们为了克服某种恐惧也会各种拜神,只要病得急,所有的神魔鬼怪都是医生。

死亡,就是最大的恐惧。

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派了很多人四处求药,修建阵容强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来消减对死亡的恐惧。

埃及金字塔、木乃伊同样也是如此,法老的诅咒更是为死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

我还记得,在我奶奶去世的前几个月,她经常会说“快让人来给我打针啊”,其实她也知道已经病入膏肓。一个一辈子都在说“死了多好”“死了就是享福”的人走到最后,会越来越害怕死亡。

死,是一种仪式

世间生死_第2张图片

为什么说死是一种仪式呢?因为生可以确精确到分秒,死亡却没办法计时。

还记得姑姑家邻居有一个小孩,暑假出去游泳时就再也没回来,就那么一下午的时间,他活蹦乱跳,充满未知的人生一下就被叫停。后来,他又有一个弟弟,取名为“海龙”,可是,他弟弟终究成不了他,他最终,会随着时间,被填进岁月的缝隙里,再没有人记得。

所以,要在还有生的余温时,要在记忆还未消退时,办一场纪念死亡的仪式,来保存活着的记忆,为周围的人留下一些雪泥鸿爪。

葬礼的时候,下雨了,那是来自天空的哀悼。

葬礼的时候,天气晴,说明死者生前是一个好人,老天爷很给面子。

葬礼的场面,也很是宏大,最后的场景,也颇耐人寻味,在棺材的旁边,一个一米见方的祭祀桌的中央,摆着一只闭着眼睛的猪头,猪嘴里,塞着它的被截掉尾巴。它的神情哀伤,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死者亲朋好友的祭奠。

用一只瓦盆在长子头上轻敲几下,然后在地上将其摔碎,人们哭号,悲恸,下葬的队伍在眼泪的模糊中慢慢消失,一场盛大的仪式宣告结束,遗忘渐渐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间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