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戴安娜的婚姻谈开去

        昨天是英国前王妃戴安娜的忌日,不但纪念活动在互联网上有,某全国性电视台也来凑热闹,有一个栏目还专门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其实,戴安娜的婚姻悲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从家族看,查尔斯出生在皇室,而戴安娜来自一个破落的伯爵家庭。从教育背景上看,查尔斯几乎是接受了全英国最优秀教育资源的熏陶,而戴安娜却是个连补考都不及格的高中辍学生。从感情经历上看,查尔斯绯闻不断,在戴安娜之前,他曾先后与三任女友正式论及婚嫁,其中甚至包括戴安娜的姐姐莎拉。说好听点,是戴安娜天真,感情纯真;说难听点,就是幼稚、无知、虚荣。否则,怎么能对自己亲姐姐被抛弃的前车之鉴视而不见?也许她真的以为天上可以掉馅饼,而且恰恰就能落在她这个白雪公主的头上。

        唉!这都是些陈年旧事了,到此为止吧,说多了显得嚼舌头。

        谈到欧洲王室的婚姻,尤其是近代以前欧洲王室的婚姻,门当户对自然是少不了的,英国的公主嫁到法国,法国的公主嫁到奥地利,这是常态。所以英国王室的接班人,可以排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不但有本国的王子,某郡的伯爵,甚至还有众多外国的亲王、大公、公主之类,不但关系复杂极了,称谓也复杂极了。如果要给这个传统对应一个中国的时代的话,春秋时期其实是最恰当的。后来,随着封建体制的土崩瓦解,尤其是秦汉帝国建立以后,由于异性不得封王、同姓不婚等限制,与中世纪以后的欧洲类似的很多传统,包括君主之间的婚姻传统就失去了存在的市场,然而类似的做法在民间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

        接下来要解释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春秋时期管女子出嫁叫“归”?一个是为什么管公公婆婆叫“舅姑”?

        一般来说,女子出嫁,是从自己出生的地方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应该称“出”或“嫁”等等一类表示离开的词,但春秋时期为什么叫“归”呢?这与当时的婚姻习惯有关。出于政治考虑,为了巩固彼此之间结成的联盟,诸侯国之间的通婚往往延绵数代。比如,齐国老国君的女儿嫁给鲁国的新国君,小两口如果生了儿子,当然要留在国内主政或辅政;假如生了女儿,一般来说,要嫁回到齐国。由于女儿所嫁的国家,正是母亲自己的祖国或娘家,等于母亲把自己的女儿又送回了家,所以称“归”。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这样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脍炙人口,但其中“舅姑”一词却很令人不解。

        接着上面的话题继续说,齐国的公主嫁到鲁国后,因为她属于“归”,一般来说,她的母亲是来自鲁国,所以面临的情况是,她的公公可能是她母亲的亲兄弟,或叔伯兄弟,按照娘家的称呼,应当称“舅”;而婆婆呢,由于通婚是双向的,她很可能也是从齐国“归”来的,是齐国上一代的公主,按照娘家的称呼,自然应当称“姑”。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某些落后的地区,直到《婚姻法》颁布以后相当一段时间,这种所谓“亲上加亲”的习俗,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欧洲也一样,太阳王路易十四与奥地利的玛丽-特蕾兹公主结婚,玛丽公主的父亲,是路易十四的亲舅舅。玛丽公主的母亲呢,则是路易十四的亲姑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戴安娜的婚姻谈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