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不要有目的性?再想不明白就迟了!

读书要不要有目的性?再想不明白就迟了!_第1张图片

读书要不要有目的性?再想不明白就迟了!

蒋凤姣

读书要不要有目的性,一直是个辩证问题,正方反方一直没停止争论过。

曾有人写了一篇名为《他对林志颖说:“请你的儿子退出活动”》的文章,成为了“十万➕”的爆文,各大网站争相转发,微信圈被刷屏,正方纷纷倒戈。

文中讲到,林志颖带着儿子Kimi去法国旅游,参加当地的一项儿童读书比赛。为了让孩子获得第一名,林志颖放弃一切活动,陪着儿子苦心阅读。在第一阶段比赛中,以读完三本书的速度,完胜其他小朋友。可是,当父子俩正准备参加第二阶段比赛的时候,举办方却送来礼物,要求林志颖父子主动退赛。理由是Kimi的读书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一味的追求功利性,而不是在这个读书的过程中去享受其中的乐趣。林志颖觉得有道理,放弃礼物并带着儿子退出了比赛。

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蹭热点之外,还有一样元素也很重要,那就是人们(包括林爸爸)十分无力但又都十二分认同的观点——读书应该是“悦读”,而不是带有目的性的去读。

网友纷纷为外国读书理念叫好,同时也更加大声地吐槽国内教育:

“现代人的功利心实在太重了,凡事都想从中获得好处。”

“我觉得态度最重要,只要他在读书的过程是快乐的,全部身心是投入的,无论结果好与不好都不重要。”

“拒绝目的性读书,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如果有人要在这时唱反调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被群喷致死。

然而,事实证明,这篇报道根本就是一篇子虚乌有的假新闻,林志颖派出律师出马,要追究造谣者的责任。也就是说,人家法国人并没有说读书不能有功利性,再说,比赛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功利的事。

那读书到底要不要有目的性呢?我的答案是:要!

首先,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同时在故事中获得愉悦、得到成长。读书跟吃饭是一样一样的,吃饭是为了吸收营养,以应对自己的身体所需,如果只是为了过程,那就不会有“垃圾食品”这个词语的出现了。大家只管好吃,吃得开心就行,管它是什么食物,结果吃的过程是愉悦了,身体却遭罪了。同理,读书不为目的去读,读完哈哈一乐,什么也没留下,就像某脱口秀主持人自嘲说,我们的节目好看吗?好看,但你记住了什么没?没记住!同理,书尽管读了无数,却不能有目的地去了解、思考里面的人物、故事,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读了跟没读一样,这跟吃垃圾食品有什么区别?

其次,读书是为了借鉴和学习,这是广大“学生”的目的。21世纪是终生学习的时代,学习已经不是在校学生的专利了,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紧锣密鼓地学习中。既然是学习,怎会没有目的性?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年代,面对宽广浩瀚的书海,没有目的不知深浅地跳下去,不淹死也会被呛死。这时,只有赶紧找到适合自己的航海工具,以助自己劈波斩浪,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才是。这时的你,如果是漫无目标悠哉乐哉,只怕等到垂垂老矣,也都没能离开原地半步。

第三,读书是为了救赎自己,拉自己出困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人,都难免被世俗的一些困难和烦恼牵绊纠缠。当你面对逆境不知如何是好,当你遭遇情感肝肠寸断,当你寂寞无聊生无可恋时,也许谁也救不了你,唯一能够拯救的是你自己。此时,你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以及临危不乱的处事方式,而这些看不见的精神和智慧都源自于书本——所有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都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答案。你可以通过阅读,结识各个领域的智者,与他们对话,按摩心灵,渡劫自己。

也许,还有人会说,我喜欢读经典名著,没有目的,就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可是你知道吗?当你说“我喜欢经典名著”的时候,就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了。为什么一定是名家写的经典著作,而不是张三李四的?那是因为你知道他们会给你带来什么,尽管开始还不知道是什么,但肯定将会是一个惊喜,你不想提前知道,你只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去感受。但是,你一定是希望有这个惊喜的,如果没有,你会大失所望,甚至会影响你是否还继续粉他的态度。

现在,你还说,读书不需要目的性吗?记住:没有目标的走路那是散步,有目的地的旅途才叫行走。散步再久,也只是在家的四周,而行走到远方,才会给你更高、更宽阔的视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要不要有目的性?再想不明白就迟了!)